第7版:文体·科技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这是在海南省东方市东河镇拍摄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传承人符永英用黎锦制作的手袋(2023年6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中国古羌城,当地羌族群众载歌载舞庆祝羌年(2024年11月1日摄)。 新华社发(何清海 摄)

在福建省屏南县长桥镇,工匠在修复万安桥时搭建廊桥桥台拱架(2023年10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王志凌 摄)

新华社巴拉圭亚松森12月5日电(记者周永穗、朱雨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5日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2009年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上述3个遗产项目保护成效显著,存续力持续提升。“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通过成立合作社和企业,带动当地黎族群众特别是妇女就业增收;“羌年”在羌族传统文化保护、带动当地文化生态旅游和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传承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文化和自然生态协同保护的良好态势。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机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实施转名录程序。上述遗产项目成功转入代表作名录,既体现了中国开展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优秀实践和成果,也为各国开展非遗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截至目前,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44个项目中,有39个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个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入选优秀保护实践名册。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