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煌煌书院传薪火

——迁安市春瑞书院“文化解码”

本报记者 角志伟

轩辕阁下,滦河之畔,坐落着一所古色古香、占地960平方米、藏书5万余册的集藏书、阅览、雅聚、研学、游历、出版、培训为一体的现代书院,这就是河北省首家公益性民间书院——春瑞书院。如今,春瑞书院正以其浓郁的书香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一方的文化沃土,传承着传统国学的文化弘音。

自从2013年5月落成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来的10多年间,春瑞书院先后接待全国各地参访者达10万余众,开办国学讲座380余场,直接受教育人数2万多人,著书20余册,书籍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了书院“励我后学,益我文苑,泽惠桑梓,造福迁安”的传道受业的功能和作用。

读书 爱书 敬书

个人书房华彩转身北方书院

初冬的阳光清澈明媚,著名诗人贺敬之题写的“春瑞书院”匾额在书院门楣正上方熠熠闪光。院长徐春瑞一脸祥和,站在门口热情相迎。

屈指算来,2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采访之余,记者曾到徐春瑞家小坐。那时的徐春瑞还在迁安市一家企业内任职,却因藏书甚富闻名遐迩。日久年深,只记得当时他家还是住在县城一隅的一座联排红砖瓦房内,大部分房间都是他用于收藏图书、文物的“家庭博物馆”,恒温恒湿就是他当年保存藏品的方法。现在想来,如此手段对一个民间藏书者来说,20多年前真有点超前意识。

叙及往事,徐春瑞依然记忆犹新,一番寒暄过后,老人健步上楼,引领我们再一次参观他的心爱藏书。

岁月更迭,物是人非。环顾四周,主人当年的个人书房已经华丽嬗变为北方书院:早在2007年,徐春瑞家庭被评为唐山市“十佳藏书家庭”,2016年,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书香之家”。2015年,春瑞书院被确定为河北省国学学会副会长单位,先后有十数家与文化教育相关的基地在此落户。小小的四合院落散发着袅袅书香,吸引着八方宾客的脚步。

谈及书院,许春瑞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书院共设有藏珍阁、古籍厅、敬书屋、群放堂、国学馆、展书堂、诗酒厅、集雅斋、 怀旧屋、清风厅等 10 多个展厅,尤其是有珍贵的距今380多年的明代《初拓三希堂》,有距今260多年的清乾隆十六年刻版《东周列车志》,有清中晚期宝如堂印制的《四书五经》,还有末代状元刘春霖当年读藏并批注2000多字的《灯本陶集》等名贵文物书籍。可谓几十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持之以恒,乐此不疲,方成今日浩瀚书卷之大观。

每到一个展室,他都能随口说出珍藏的珍本、善本和关于这些书籍本后的故事,同时能惊人地背诵出书里的大段文字。

梳理 深思 萃取

静心守护一方文化沃土

徐春瑞1946年出生于迁安市本地一个清贫的农村书香之家。父亲是十里八村有名的“秀才”,家藏包括古籍经典、故事演绎、鼓词影词等各种藏书多达千余本。用“家学渊源”4个字表述恰如其分。

在父辈的熏陶和影响下,徐春瑞自幼饱读诗书,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在儿时,他把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全部用来买《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小人书。最多时,徐春瑞购买读存的各种连环画达千余册之多。一时间,小小少年藏书甚富闻名乡里。

对徐春瑞来说,家庭文化氛围、传奇收藏经历、弥足珍贵藏品,堪称一笔不可多得的人生巨大财富。徐春瑞同父辈一样,从小惜书如生命,爱书如眼睛。收藏的书籍从连环画到所学课本以及父辈收藏的古籍典藏等无所不包,收藏的场景从儿时藏书所用的小木箱到如今书院的宏张落成,可谓三代人的不懈努力,近百年的精心收藏。还是青年时期,徐春瑞就享有了“迁安才子”“藏书大家”之名望。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迁安虽说不在震中也房倒屋塌。地震当天,徐春瑞在机关参加抢险救灾,但心里一直惦记着家人和那只盛满书的老木箱。直到第二天下午,他才抽空回了趟老家,稍稍安顿一下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女儿后,便询问起那只老木箱来。妻子告诉他,老木箱上盖被砸塌了一块,进了点儿雨水,书已经拿到外面去晾晒了。他亲自察看那些书后才放了心,又匆匆奔赴抢险救灾第一线。如今,这只历经沧桑和地震劫难的木箱就陈设在书院怀旧屋内,无言地诉说着一段曲折的沧桑岁月。

随着阅历和藏书不断增多,徐春瑞的家不断搬迁,但每次改善居住条件时,他首先考虑的就是书房,给这些藏书寻觅一个较好的归宿。他告诉记者,家居40平方米住房时,他的书屋占去了10平方米;居室80平方米时,书房占去最大最好的一个屋。如今,他一辈子积攒的5万余册图书分布于书院的11个展厅之内。古朴典雅的北方书院名噪一时。2018年,他被评为河北省首届十大藏书家。

几十年来,徐春瑞以书为伴,乐此不疲。早年他当过中小学教师,任过中学校长,在教育局和县委宣传部任过职,还担任过乡长、乡镇党委书记、国营矿长、迁安市副县(市)长等职务。人生角色的切换始终没有改变他骨子里对书籍、对文化的一往情深。他一生最大的嗜好是买书,无论是上学年代,还是上班后的闲暇时间,抑或是出差到外地,他都是把逛书店、书摊作为业余的首要任务,每次购到称心如意的新书都感到无比兴奋。

在他眼中,每本书都来之不易,每本书都是心血凝结,每本书背后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尤其是在当地广为流传的“谈史受赠书”的故事,至今回忆起来,依旧令人津津乐道。

在诸多文史藏品中,书院二层正厅玻璃展柜里一套线装本《清史通俗演义》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徐春瑞在一旁娓娓道出这套书的传奇故事。早年,他出差到北京,在琉璃厂古旧市场看中了一套10卷本的《清史通俗演义》,要价4800元,那个年代对他来说可是个天文数字。这个价钱,徐春瑞买不起,可他又于心不忍,非要买下不可,因为此书品相完好,极具研究和收藏价值,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为了砍低价格,徐春瑞就用知识和智慧与卖者智斗,他把书中的主要内容背诵给卖者听,使卖者佩服得五体投地,最后将爱书分文不取地赠予了徐春瑞。此后,俩人因书缘而成了忘年之交,徐春瑞时常去北京看望老人家。

徐春瑞藏书还有独特的办法,每次买同一种书籍都要两本,一本留作收藏,一本用于自读或借阅他人。他的书籍越买越多,越储越多,书籍科目也由小人书增加到小说类、戏曲类、书法类、资料类、杂志类、古典类、现代类等多个领域。这些书籍他看过之后都有笔记、有圈阅标记,尤其是他能够清楚地记住背诵重要史记段落,在他需要查阅时都能信手拈来,有的能迅速查到某页某段内容,其读书万卷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研学 培训 交流

植桐引凤开启文化传播窗口

在迁安人的眼中,徐春瑞是个很能干、很有作为的优秀领导干部,藏书不仅为他学习提供了方便,也为地方文化建设发挥了无以取代的作用。

退休以后,他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梳理研究地方文化。近年,他根据《书经》《子书》《东周列国志》等古籍记载“黄帝故都”在迁安的蛛丝马迹,查到了历史依据,得到了费孝通以及中科院众多专家的一致认可,为迁安黄帝文化研究以及建造轩辕阁提供了佐证,得到专家学者高度认同。为此,费老还专门为迁安题词:“黄帝胜迹,光耀千秋”。

读书、藏书的目的是用书,不论是在任上,还是退休之后,徐春瑞从没有忘记运用从书中所学为家乡人民服务,他建春瑞书院、著书立说、公益讲学,自费对迁安本土文化进行发掘整理,迁安许多景区的打造,都有他的文化支持。

2013年,徐春瑞倾尽心血,个人出资创办了河北省首家民间公益性书院——春瑞书院。落成后,著名诗人贺敬之亲自为书院题写了院名。徐春瑞成为了一方传统文化的守护者、继承者。

2017年5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徐春瑞与张森主编的《黄帝文化百讲》《文史知识百则》《风景名胜百咏》《故事传说百篇》《乡风乡韵百味》《话说旧俗百章》等6部 120 万字的集迁安文化大典,几乎囊括了迁安全部文化宝藏。

在以后的岁月中,他还陆续出版了《文史随笔》《皮影唱迁安》《迁安宝典》《国学新语》《徐春瑞碑文集》《徐春瑞书法集》等多本著作和文集,还主编了《黄帝文化研究》《春瑞学院学刊》杂志刊物。他还主编出版了春瑞书院的《警世忠言》《影词鼓词》《智趣撷英》《廉政故事》《春瑞书院》《书源书缘》《情系迁安》等系列丛书。他把对文字的痴迷融入对家乡、对自然历史的讴歌赞美中。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创作了皮影戏词《金印记》《观碾记》《狄戎寻泉》《包公拒贿》《影词》、京东大鼓书鼓词《棒打龙头》《老马识途》《夷齐让国》《大禹治水》等优秀作品。

这些年,书院累计向全市中小学生捐赠各种自编书籍10多万册,仅《国学新语》一书就达8万余册。每年5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书院都在天洋广场组织千人朗诵会, 诵读《国学新语》,场面蔚为壮观,将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每一名青少年心中,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此外,书院还不断挖掘本土历史文化,先后出版了连环画《老马识途》《狄戎寻泉》。传承国学文化的同时,近些年来,为了更好地教育青少年一 代知史、懂史,爱祖国、爱家乡,书院还以弘扬红色文化为己任,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活动为契机,对迁安市民族抗日英雄杨十三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杨秀峰叔侄的典型事迹深入挖掘,创作出版了连环画《燕赵双骄》。

随着书院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先后有中国国学文化活动基地、中华爱国教育示范基地、河北省国学学会研究基地、华北理工大学大学生实践基地、唐山师范学院文科基地、唐山幼儿高等教育师范学校(原河北滦师)德育和文学基地以及滦河文化研究中心基地、迁安市青少年观护帮教基地、国学传承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等20多个基地在书院落户。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才子,一方才子打造一方文化。

煌煌书院传薪火,黄台湖畔满书香。这就是徐春瑞,一个北方农家子弟和他精心打造的著名书院。如今,他早已和这座书院、这方山水、这方文化融为一体,共同成为一方文化的地标和旗帜!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