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跟我们平常说的肿瘤有着很大的区别,它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动脉血管壁上发生病变或损伤,引起动脉壁的囊性膨出,主要发生在颅内的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等血管的分叉部。
脑动脉瘤发病率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比例较高,颅内动脉瘤<高血压脑出血<脑血栓,居第三位,好发年龄为40~60岁,近年有年轻化趋势,女性比男性多见。动脉瘤可以分为未破裂和破裂两种类型,未破裂动脉瘤被称为脑内的“不定时炸弹”,随时存在破裂的风险,而一旦破裂之后,死亡率极高,且破裂24小时内仍有再次甚至多次破裂的可能。
引发颅内动脉瘤的罪魁祸首包括先天性因素、动脉硬化、感染、创伤及其他疾病伴发因素。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吸烟及动脉瘤的大小及发病部位等,常由举重物、情绪激动、咳嗽等因素诱发破裂出血。
未破裂的脑动脉瘤一般无先兆症状,动脉瘤破裂后少量出血可表现为头痛、恶心、颈部僵硬疼痛、畏光乏力、嗜睡等,当出血量较多时,可有剧烈头痛,有时伴有呕吐,约5%的人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动脉瘤可以通过脑血管的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脑血管造影(DSA)这些成像技术来诊断。当出现突然头疼的情况,应及时医院就诊。
脑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方法有开颅手术和介入栓塞两种。1.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患者大腿根部穿刺血管,将很细的管子放到动脉瘤内,往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从而闭塞动脉瘤,达到治疗效果。手术方式大致包括:单纯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和密网支架等。介入治疗适用于高龄、体质比较弱、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不能承受开颅手术的患者;后循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多选择介入治疗;宽颈、巨大更加适合介入;从技术上既适合开颅夹闭又适合介入治疗的,推荐介入治疗。2. 开颅手术。在脑组织之间的自然间隙分离脑组织,从血管外暴露动脉瘤,用特制的夹子夹闭瘤颈(动脉瘤泡和脑血管连接的部位),这样脑血管中的血流就不会再进入动脉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路径比较复杂的动脉瘤,血管变异、输送导管困难的动脉瘤,多选择开颅手术;出血量大、伴有血肿的,动脉瘤上有明显穿支血管发出的,多选择开颅手术;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更适合开颅手术。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张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