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在希望的田野上

——走进曹妃甸区三农场

本报记者 景立华 杨海 赵冠群 通讯员 杨文海 李白露

12月6日,大雪节气。在曹妃甸区三农场,寒风吹在兴港村种粮大户王锦辉的身上,让他感到一阵阵的寒意。他把200公斤自己种植并加工的“甸场香”品牌大米打包好,快递到唐山高新区启航心语帮护中心,那里有他心心念念的20多个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孩子,还有孤寡老人。 “我在村里承包了400亩水稻田,亩产达到700公斤。大米好吃啊,让残障的孩子们和孤寡老人都尝尝!”王锦辉身板壮实,对记者说话时,带着浓浓的唐海口音。

像王锦辉这样的承包大户,在三农场有40多户。王锦辉在承包的稻田里,开展水稻和河蟹混养,插秧机插秧,收割机收割,效率很高。“不用杀虫剂,要做好纯绿色大米品牌。”王锦辉说,“我们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将稻谷加工成大米,有自己的品牌,这样不光是我一家增加了收入,周围的老少爷们都沾光,都增加了收入。”

大风吹来冬天的寒意,但在王锦辉身上,却让记者一行感到阵阵的温暖。记者来到三农场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所在的稻田旁,这里正在进行高标准水渠的开挖和防渗工程,挖掘机轰鸣作响,工地上劳动的气氛热烈。记者还看到,收割后的水稻秸秆晾晒在农田里。“每年这个时候快到干渠来水了,由于今年雨水足,再加上今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所以来水要年后了。”三农场兴海村农工侯来存对记者说,“水渠开挖加固,防止渗漏,对农田的排盐压碱效果好,更多的农户会从中受益。那些稻草晾晒干后可以往外卖,有很多用途,农户也有收益。”

说起水渠建设工程,记者向北常坨村退休的原村党支部书记丁青问起了盐碱地改造的“秘诀”。丁青是在三农场工作了30多年的老村党支部书记,他说,“做好渠道清淤、渠系改造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利用以渠代库、循环往复淋盐淋碱的排灌体系,不断改造盐碱地,让盐碱地变为稻花香。” 看着挖掘机作业的现场,记者仿佛看到滦下灌区的清水来到了引水干渠,再通过一座座放水闸门,流入曹妃甸农场的稻田里。

随着农田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业生产需要,增强了抵御干旱和洪涝灾害能力,为水稻连年获得大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去年三农场投资52万余元,实施农建工程,渠系清淤、整修、新建共计2.133万米,水工建筑物维修新建38项。今年曹妃甸区在三农场、四农场和五农场,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耕地盐碱化土壤改良)项目,建设规模4万亩,总投资9263万元。其中,三农场建设规模达到1.52万亩,总投资3503万余元。

硬件投入不间断加强,技术投入也没落下。 三农场党委书记孙卫江对记者说:“今年,农场高度重视水稻生产,通过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积极引进适合当地抗盐碱地生长的优质新品种6个,开展稻蟹混养、稻鱼分养绿色生产模式,让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今年水稻喜获丰收,全场1.8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了750公斤以上。目前,农场已连续22年获得了水稻大丰收。”

丰收的田野,孕育着致富的希望。目前,三农场的稻米和水产品创出了自己的绿色品牌。兴海水产品已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完成了“兴妃”“曹妃鲜”商标注册,其中“兴妃”成为唐山市知名商标、河北省著名商标。在盐碱地上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品种好、体质壮,便于长途运输,远销重庆、成都等省外城市。稻田蟹味道鲜美,深受外地客商的欢迎。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寒冬已至,春华不远。在曹妃甸区三农场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生活更加充满希望!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