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理论园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传承非遗,弘扬长城精神

——我市长城沿线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白雪菲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居住在长城脚下的人民,历经时代更迭,依托长城这个核心环境,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发展出了丰富多元的生产生活技艺与深厚的精神文化财富,从而孕育出了众多独具地域风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而长城沿线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长城精神紧密相连。非遗和长城共同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非遗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非遗与旅游进行深度融合,不仅能促进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也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唐山境内长城总长约220公里,主要分布在迁安、迁西、遵化等地。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繁荣,我市长城沿线丰富的非遗也得到更多关注。发掘好、保护好、运用好、宣传好长城沿线非遗是我们在传承弘扬长城精神工作方面的重要抓手。

一、深入挖掘长城沿线非遗资源。我市长城沿线非遗资源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手工艺、民俗表演、民间文学等多种形式。通过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长城精神。如遵化长城皮影戏,是长城沿线的一项传统的民俗表演,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遵化铁画,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蕴含着丰富的长城文化和民族精神内涵,是传承长城精神的重要载体。迁安长城沿线作为传统技艺门类的丰富的美食非遗,李家饹馇、马家烧饼、哈家清真烧麦等均可成为讲好长城故事的有效载体。除此之外,还有迁西的枣栗子、景忠山酒等,都闪烁着唐山独特的长城文化魅力。

二、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传承长城精神的前提和基础。注重长城沿线非遗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要制定完善的保护措施,加大对非遗项目的资助力度,鼓励和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同时,通过举办展览、演出、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为非遗的传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推动长城沿线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构建的五大核心工程中,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是重要组成部分,长城沿线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是传承长城精神的有效途径。长城地带可依托其独特的文化地理资源优势,主动探寻非遗与旅游景点、自然风光的有效融合途径,创新构建“长城+非遗”的旅游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充满活力的新型文化空间。首要举措就是设计并推广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在亲身旅行体验中感受非遗的魅力,从而加深对长城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其次是开展非遗进长城景区活动,设立非遗常态化展览销售场所,举办非遗巡回演出活动,以促进文化旅游消费的增长。再次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将非遗元素融入长城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中,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于长城地带选择合适位置构建非遗工作坊、技艺传承体验馆及生产性示范园区,整合引入多项非遗项目,旨在创立融合展览与体验功能相结合的非遗特色小镇。最后是开发非遗旅游表演项目,选取长城遗迹、古城府邸、关隘驿站等适宜演出的场所,融入秧歌舞、戏剧、鼓乐等元素,并设立民歌、说唱、话剧等小型表演场所,以期达到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双赢的效果。

四、创新传承传播方式。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非遗的传承传播方式也需要不断创新以跟上社会发展脚步。在创新传承传播方式上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非遗进行记录和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非遗。同时,增强长城非遗的现代生活融合度,需拓宽其宣传展示的渠道与途径。为更有效地传播非遗文化,促进长城故事的讲述与长城精神的诠释,应持续拓展对外交流的平台。首要措施是通过节庆活动进行推广展示,具体包括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类文化节庆、旅游节庆以及传统民俗节日等契机进行组织策划。其次是开展多媒体融合的宣传与实地探访活动,旨在深化长城文化的传播。由媒体从业者、网红达人、旅游博主及长城研究学者构成考察团队,深入长城沿线区域,针对长城的壮丽景观、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进行深度采访与影像记录。利用直播流媒体、短视频等多媒体形式,通过权威媒体、官方网站及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协同推广,全方位展现唐山长城的独特魅力与非遗的丰富内涵。再次是推行长城沿线非遗文化的活化应用计划,策划并实施一系列主题活动。如“长城非遗市集节”、“唐山长城非遗展览会”,以及“探寻长城非遗美食”短视频创作大赛等,同时建立非遗产品的常态化展示与销售机制。最后是完善长城景区的导览解说体系,以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通过培训提升景区解说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为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唐山市委党校)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