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刘庄子 通讯员裴金金、周宇翔、樊铭扬)牛棚顶上2.13兆瓦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内900余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悠闲进食。棚顶发电、棚内养殖,初春的丰南区李岭坨村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呈现出一幅科技与田园交融的画卷。
3月4日,国网唐山供电公司大新庄镇供电所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姚伟利、王海伟专程来到合作社,针对牧光互补的牛场展开全面用电安全检查。他们仔细查看连接头、逆变器等关键部位,一丝不苟地排查潜在用电隐患,全力保障牛场的电力供应安全稳定。
近年来,李岭坨村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谋划产业转型。2021年,村里整合村内闲置土地,由企业注入基础投资,广大农民踊跃参与,成功建成一座占地160 亩、可承载近千头肉牛养殖规模的现代化合作社。2022年,合作社进一步引入牧光互补项目,投资1200万元,巧妙利用牛舍棚顶的闲置空间,建成一座装机容量达2.13兆瓦的光伏发电,并于2023年1月实现全线并网发电。
早在项目筹备初期,国网唐山供电公司特事特办,组织党员服务队员深入合作社对电网架构及电力承载能力展开细致勘察,依据实际情况,为项目量身定制科学合理的接入方案。“当时多亏了你们的帮助,我们的光伏电站建设顺利多了。” 谈及光伏电站建设历程,合作社负责人孙小童满是感慨。
“年前我们的肉牛存栏900头,出栏880头。”面对前来检查用电设备的供电员工,负责人孙小童打开了话匣子,“光伏电站建成后,我们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每年平均发电量达332万千瓦时,额外还增加了100多万元的收入。”
牧光互补模式,是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一方面实现了土地的立体化增值利用,大幅提升土地空间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源源不断产出绿色环保的光伏电力,有力推动发电与养殖产业深度融合,为农村增收、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