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金鹏 通讯员张鑫瑶、李盼盼)近日,滦州市油榨镇柏店子东村卫生室早上刚开门,一名老汉手捂心脏,蹒跚着走进来。
“老哥,你哪里不舒服呀?”村医申静赶忙询问道。老汉满脸冒汗,微弱地说:“心脏忒不得劲。”见状,申静赶忙把老汉扶上病床,启动心电图机,“嘀”一声心电图机开始运转。
“老哥,从人民医院医生检查的结果看,你这是心梗,可不能耽误,得赶紧去医院做手术!”申静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护车的同时,申静给老汉做了相关的急救措施,吃上了速效救心丸。20分钟后,救护车拉载着老汉直奔人民医院,经过专家会诊研判,由于抢救及时,老汉的心梗不用下心脏支架,做心脏造影就可以治疗。
原来,柏店子东村卫生室的心电图机是滦州市人民医院免费配备的“神器”,它可以将检查结果同步到人民医院心电图影像室,医生从网上就能同步查看检查结果,大大缩短了百姓就医距离。说起来,村卫生室的新景象,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分不开。
以前的卫生室,矮瓦房,薄砖墙,寒风呼呼往屋里灌;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看病就靠“老三样”。“村民看病,往城里跑;想改善,可手头紧。”申静说,现在的农村卫生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三样”升级成了“新四样”:吸氧机、心电图机、吸痰器、康复理疗设备。矮瓦房变新砖房,安暖气、装空调,还设了观察室、理疗室、药房……打通了基层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小病治疗在乡村、健康管理在乡村。
近年来,滦州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一边走村入户,“一村一策”摸透村民需求;一边多方筹资,改善设施、更新设备。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给出多样化“菜单”。市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牵手”,既有服务共享型,也有科室共建型,还有专科联盟型。滦州市中医院与油榨镇卫生院形成医共体,每周日中医院眼科主任下沉卫生院为患者诊断治疗,滦州市人民医院移动CT车每两周来卫生院为患者检查,实现了百姓在家门口看病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