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好家风让我养成好作风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家庭的早期教育和家风熏陶感染,对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对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我叫张怀平,滦南县柏各庄镇守三村村民,记得小时候,我的母亲是村里公认的“大好人”,只要左邻右舍遇到为难的事儿,母亲总是撂下自家的活计去帮忙。有人求助,从未说过“不中”,都是力所能及地去帮人解难。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二婶有8个孩子,生活困难。母亲那时经常帮她家干这干那,看孩子、洗衣、缝补衣裳、纺线织布,经常熬到深夜。母亲总是说:“她家孩子多,能帮一点就帮一点吧。”母亲就是这样,心里总是装着别人,从不顾及自己吃苦受累。她经常对我说要做好人,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直到今天,二婶家的孩子们经常念叨母亲当年对他们家的帮助。

母亲的乐于助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向她学习。我1970年当兵入伍后,在连队当卫生员。发现有的老兵患腰腿疾病,我就把每月从津贴节省下来的钱,购置了一些电子元件,自制了一台针灸治疗仪。我为了检验治疗仪的效果,反复在自己的腿上练习扎针,当时腿都扎肿了,经过反复体验针感,调试治疗仪,终于达到期待的效果。此后我义务为战友针灸,减轻他们的疼痛。治疗很受老兵们欢迎,为此我被评为“五好战士”。

1978年,岳母患脑出血去世,享年56岁,使身为一等伤残军人的岳父生活上失去了照顾。当时,妻子和我商量把老人接来抚养,我想起母亲的教诲二话没说,和妻子共同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后来,本来身体伤残的岳父又患了脑血栓瘫痪在床,完全丧失自理能力。我毫无怨言地当起了妻子的帮手,喂水喂饭、端屎端尿、尽心尽力,当时,岳父的家人们称呼我为“孝心姑爷”。岳父病故于我家,也是我操办了后事。之后,三小舅子患肺癌住院,因他离异,一个女儿又不在身边,我就白天上班,晚上到医院陪床。后来病重出院又把他接到我们家,在我家精心照顾一个多月直至离世。人们议论说我是伺候人的命,但我认为,他们和我虽没有血缘关系,但也是亲人,我有责任伸出援手去帮忙。

从1976年退伍至今40多年来,我无论是在家务农,还是在单位上班,始终把母亲乐于助人的好家风牢记在心,坚持说好话、行善事、做好人。当我看到有的村民家境困难,就主动托亲靠友帮助找份挣钱的工作;看到有的村民患病,就送去钱物;看到有的家庭夫妻吵架、婆媳不和,就主动上前当“和事佬儿”;发现有人在外打工要不回来工钱,就帮着找律师打官司讨回公道……我还发挥自己喜欢写作的优势,主动宣传报道了大约500多个农村基层的好人好事,成了乡亲们心中的“土记者”。

我的言行也深深影响到两个女儿。大女儿把邻居独居老人当亲人,经常照料其日常生活,陪老人唠嗑,帮老人干家务,有点好吃好喝的还不忘给老人尝鲜。当老人住进敬老院时,逢年过节还带礼物前去探望。老人每次见到她都拉着手舍不得让她走,总是说女儿对她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后来,大女儿在幼儿园当老师,她待人真诚心地善良,无微不至地照顾小朋友们,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和家长的信任。二女儿在大学期间,先后四次无偿献血,还把自己的助学金让给家庭有困难的同学。毕业后,参加选调生面试的时候,看到一名六七个月的孕妇只身来面试,心生恻隐,自己面试结束后主动等候,搀扶孕妇一起下楼梯并把她送到公交车上才放心离开。参加工作后她担任乡镇干部,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她了解到辖区一个家庭有困难,父亲去世,母亲精神不正常,姐弟二人都在上学,十分不易,便想方设法帮其寻求资助救助,帮助二人顺利完成学业。今年,姐姐考上了教师,弟弟也在用自己学到的厨师手艺赚钱,二女儿倍感欣慰。

在一脉相承良好家风的影响下,在唐山念大一的外孙女,利用人熟地熟的条件,周末主动带同宿舍的外地同学游览唐山风貌。今年上五年级的大外孙主动承担班级小红帽工作,以为老师同学服务为乐。

好家风让我养成了好作风,好作风又传承给了下一代。我的家庭因此连续两年被滦南县文明办评为“文明家庭”,2021年还被市、县妇联评为“最美家庭”,我本人也被评为“唐山市文明标兵”“滦南县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施文明 整理)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