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副刊·文荟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清明, 我对爷爷说

□ 冯柳岸

爷爷:您是抗日烈士,我不知道您长得什么样,也没看到过您的英雄事迹,只是在咱县县志的烈士篇里看到过介绍您的一行字:冯儒林,坨里镇坨里村人,冀东抗日联军十团三营教导员,1939年在北京密云冯家峪突围时牺牲。

爷爷您不知道有我这么个孙子,也不知道您为国捐躯以后,您年仅29岁的妻子我的漂亮奶奶和您未成年的儿子我的父亲是怎样熬过来的。听了我的汇报,您一定深受感动的。

您牺牲以后我奶奶就开始为您守寡,为了免遭鬼子汉奸的追杀,她烧掉了八路军发给她的烈属证,带着我父亲逃回了娘家。担了多少心、受了多少怕、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恐怕连她自己都说不清楚。她含辛茹苦地把我父亲抚养成人,全村只有三个同龄孩子上过初中,其中就有我父亲。她老实巴交,与人为善,勤劳节俭,从没麻烦过任何人,也没抱怨过任何人。守寡守到86岁,才无牵无挂地堂堂正正地义无反顾地去了您那里,咱们老冯家的每一个人都在心里为她老人家立了两块牌坊,一块铭记她的贞洁,一块铭记她的功德。她老人家对老冯家的贡献比您大得多,您要像接待功臣一样收下她,让她远离苦难,尽享清福!

您唯一的儿子冯学行是我的父亲,他是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他自学成才,当过记者,做过编辑。因为思想敏锐,眼里不揉沙子,发表过很多有震撼力的杂文。奶奶的牵挂牵着他回乡从了政,他“长昼勤洒移山汗,深夜不熄读书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始终保持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了他从文的第二次生命,业余时间他笔耕不辍,用犀利诙谐的笔锋,针砭时弊,讴歌正气,以石飞、史非等笔名在全国各大报纸杂志上发表杂文650多篇,出版了《夜垦集》、《夜垦二集》两部杂文集。他的杂文及被人们戏称的三人(冯学行、刘春祥、汪金友)杂文互助组,享誉全国杂文界。汪金友不止一次地对我说:“你爸爸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他在我县杂文上创造的第一最多,第一个在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上发表杂文的是他,第一个出版杂文集的是他,第一个获得省文艺振兴奖的是他,第一个在省杂文协会任理事是他。是他引领着滦南的杂文作者,走出了唐山走向全国的,没有他就没有我县杂文事业的今天。”退休以后,他依然用投枪和匕首一样的笔,不断揭露党内出现的一切贪腐现象,直到找您老人家报到的那一天。他的杂文,到现在当作反腐倡廉的教科书都不过时。您老虽是八路军的政治干部,但您老的思想和学识一定比不上我爸爸,您要像接待老师一样收下他,让他在天堂里反腐倡廉,健笔千秋。

爷爷:咱老冯家的编制扩大了,再也不是孤儿寡母了。咱老冯家的人个顶个的都是根红苗正,本分善良,正直守规,爱国爱家,请您老人家放心,您的优质骨血一定会世世代代地传下去!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