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副刊·文荟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两封家书

□ 汪学全

整理旧物,偶见两封家书,不由得再次激动起来。

说再次激动,是因为四年前的10月,在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而播放的大型纪录片《英雄儿女》中,时年91岁的我大哥汪学文面对镜头说了几句志愿军战士在坑道里坚持战斗的切身感受;随后,河北省《共产党员》杂志(电子版)以《兄妹同赴抗美援朝战场 谱写遵化版“英雄儿女” 传奇》为题,又简要记述了大哥大姐之间发生的与电影《英雄儿女》相似的故事,而这两封家书一封是大哥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写的,另一封则是大姐自朝鲜归国后不久在军队驻地寄来的。仔细辨认、阅读着这几页尘封已久、没有信封、部分信笺已经破损、部分文字已经模糊的家书,不仅让我重温起他们昔日的战斗岁月,更让我进一步全面领略了那个时代他们的情感历程。

家书是写给母亲的。母亲没有上过学,凭着自己当姑娘时零零散散的学习、甚至偷看她弟弟的书本和参加解放初期村里的“妇女识字班”,当时她已经能够阅读和简单书写信件。

大哥在信中首先告诉母亲,目前的朝鲜战场是平稳的,但随时都有打起来的可能,所以他们志愿军都在提高警惕,防止敌人侵袭。他还说:现在他们正在学习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表示他一定遵循母亲的嘱咐,不断从各方面提高自己,以达到国家要求和母亲的希望。

与家人通信先提打仗,这应该是他多年戎马生涯形成的习惯。1947年,18岁的大哥、15岁的大姐(还有一位共同生活、和大姐同龄的堂姐)在马兰峪老家先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他们分别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消灭西北“马家军”、湘西剿匪等枪林弹雨中历尽艰险,迎来新中国的诞生后,又不约而同地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

从军后天各一方的兄妹,即使曾经随所在部队一个东南、一个西北包围了北平,共同参加了“平津战役”,甚至在随后的进城整编中,很可能曾经近在咫尺,擦肩而过,但也是戎马倥偬,无缘相见,当然他们更没有时间、没有条件,写一封告慰家人的书信。

奇迹发生在1953年秋天,朝鲜停战两个多月后,大哥突然接到一封从开城邮来的发信人为“竹青”的信件,阅后才知道是自己多年失去联系的妹妹寄来的,“竹青”则是她参军后使用的化名。更令大哥惊喜的是,他们两人所在的部队都归中国人民志愿军19兵团指挥,是并肩作战的友邻部队,当时都驻防“三八线”附近的开城,相距只有几十公里。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大哥搭乘志愿军购物卡车,向开城疾驰而去。当一身戎装、英姿飒爽的大姐出现在大哥面前时,大哥都不敢相认了。异国他乡,兄妹重逢,千言万语说不尽。当出生入死、负伤六次、已经从普通战士成长为师部作战参谋的大哥听说妹妹获得的军功章就有一小布包,听说停战间隙,妹妹和几名征尘未洗的志愿军女兵被隔着铁丝网的美国记者追着拍照,她们几个挺胸抬头,步履整齐,精神抖擞,向对方投去了鄙视的目光,大哥不由得为这些中国的巾帼勇士挑起了大拇哥。特别是当他们相互知道两人都在炮火硝烟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志愿军干部时,双方激动的泪水不由得夺眶而出。

何止他们,何止当时,我这个他们赴朝时才刚刚出生的小弟弟,每当谈起、想起这些情景,也止不住心潮激荡,把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王芳兄妹在朝鲜战场上重逢的镜头和大哥大姐的亲身经历叠合在一起,分不清哪是戏剧,哪是现实?

现实延续着思绪。大哥给母亲的信只有一页,落款和标明写信时间那一页已不知所终了。按里边提到的当时朝鲜战场处于停战谈判阶段,可以判断这封信应该就是他在“三八线”附近与大姐重逢后写给家里的。想来,那时候,不仅友邻部队之间,甚至朝中两国之间、军民之间都已具备书信联系的条件,这实在令人欣慰。

然而,令我更为震惊的是,大哥在信中还提到上次寄给家里的钱是三十万还是三十五万。尽管我知道那时使用的是旧币,一万元仅相当于后来的新币一元,但我还是觉得:战争条件下的志愿军官兵的补贴肯定是微薄的,而这些钱,不知他究竟积攒了多长时间?特别是,这个张嘴闭嘴都是打仗的大哥,并不是简单、粗莽的赳赳武夫,在炮火连天的间隙还情系家乡,惦念亲人……真是一副典型的侠骨柔肠!

至于大姐在来信中表现的这种情怀,则更为细腻、亲切。看大姐信中的口气,似乎母亲此前给她去过信,信中好像告诉她家乡遭遇了水灾、我这个她的小弟弟生了病,还关切地询问她什么时候与同为战友的男朋友结婚……

大姐的来信虽然较为完整,但也没有写日期,她比大哥回国早一些,来信时,我国刚刚遭遇过严重的水灾。信中,她先是详细询问母亲家乡受灾的情况,而后安慰母亲说,有国家的团结抗灾和救济,有她们的贴补,不必担忧家里的生活。接着,她则关爱地问起我的病情,叮嘱母亲抓紧给我找大夫看病,随后她还打趣地问我是否嘴馋了,想糖吃,打包票一定会给我邮来很多糖……真的,此后数年的童稚懵懂中,我都被浓浓的甜蜜包围着……

至于她自己的婚事,她是这么说的:最近就要出发去外地执行任务了,原定十月一日国庆节的婚期是肯定要错过去了……一切都要服从工作需要,个人的问题要放在后边……

感谢家族长河里偶然留下的这些或规整、或潦草的年轻文字,使这字里行间充溢的家国情怀再次激励年过七旬的弟弟、赓续至轧钢工人的汗水、辛勤园丁的奉献、销售人员的勤恳、影视演员的情感、自主创业者的勇气、海外学子的乡恋——我们这些兄弟姐妹的后代们。

当90多岁的大哥大姐双双获颁国家“入朝作战七十年”和“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时,大哥说“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做的这点事算得了什么”,大姐边说着“我都没有上过火线打仗,领这个章真有点惭愧”,边擦拭着湿润的眼角时,我的思绪早已带着翩翩舞动的两封家书,飞向更为高远辽阔的天空……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