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从“北京研发”到“唐山智造”

——走进河北佳慧电通科技有限公司

本报记者 郝燕

图为测试工程师赵室伟正在检测UPS飞轮储能控制柜电路板。

通讯员 马靖轶 摄

4月16日上午,开平区河北佳慧电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测试工程师赵室伟正置身于外观酷似集装箱的预制舱里,手中测试仪的红光在UPS飞轮储能控制柜电路板上跳跃。“磁悬浮控制箱网线接口需精准咬合,通讯延迟超过50毫秒就可能影响电网调频响应。”他旋紧最后一枚接线端子,舱内随即传来低沉的蜂鸣声——那是磁悬浮飞轮正以每分钟2万转的速度空转,为即将到来的电网调频测试蓄能。

飞轮储能是一种物理储能技术,核心原理是通过高速旋转的飞轮将电能转化为动能存储,需用电时再将动能转化为电能释放。相较于锂电池、钠电池等化学储能技术,其优势在于无化学反应、安全性高,且充放电循环超1000万次(锂电池通常仅千余次),可实现毫秒级快速响应,尤其适合电网调频、轨道交通等需要高频次充放电的场景。

作为北京泓慧能源落子唐山的“研发转化枢纽”,这家2024年2月刚注册的企业,正将首都的技术资源转化为唐山的产业动能。车间内,2米高的圆柱形飞轮被封装在飞轮储能控制柜内,这些看似普通的“金属罐子”,实则是破解新能源并网难题的关键,其1000万次循环的“耐力”,让它在火储联合调频、轨道交通等场景成为刚需。

“山西运城项目的几十套设备月底发货,每个预制舱相当于100节高铁车厢的储能密度。”生产经理王永波指着沙盘上的200MW/9MWh独立储能电站模型介绍,目前企业已在华北布局7个百兆瓦级电网侧项目,欧洲天文台、成都轨道交通等关键电源场景也留下产品足迹。

在磁悬浮飞轮系统测试中心,测试工程师郭向臣正在调试温控系统。“底下的风扇给电阻散热,温度达到阈值才会启动,温度降下来就停止。”他掀开控制柜解释,“如果风扇持续运转,不仅耗能,还会缩短寿命,这套设备能让温控和能耗更精准。”柜内密布的线路板上,元件焊点整齐排列,这些由团队自主研发的控制模块,已实现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替代。

按照规划,企业今年将启用1.3万平方米过渡厂房,5年内投资8亿元建设200亩产业基地,形成“研发—测试—制造—服务”全周期能力。“达产后年产4万台设备,实现收入200亿元,新增就业人数5000人。”总经理唐英伟向记者介绍。

“从选址到投产仅用6个月,这在储能行业堪称‘唐山速度’。” 唐英伟回忆,2024年企业从北京搬迁时,开平区政府专班全程对接,不仅协调标准化厂房实现“当年规上”,更推动3个国家级科研项目落地。

飞轮储能作为储能终端设备,包括5000多个零部件,可以覆盖高速电机、电控配电、功率半导体、特种钢、精密机械加工等产业链几百家供应商,对产业链上下游产业产生巨大的拉动效应,本地配套率正在迅速提高。随着未来公司产能的全部释放,可在产业链上下游产生10倍以上的拉动效果,带动上千亿元的产值,形成“链主带动、百企协同”的产业生态。

“飞轮储能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套低碳解决方案。”唐英伟望向窗外,远处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蓝光,“当这些‘高速陀螺’接入风光电网,将会激发更大的发展动能。”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