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曹妃甸新闻 上一版   
下一篇

钠电赛道上向新而行

——走进三友集团10万吨级电池级碳酸钠项目

本报记者 景立华 赵冠群 通讯员 班歌

图为三友集团10万吨级电池级碳酸钠项目立体库房储舱。 记者 景立华 摄

“你看到的这一排排数十米高的金属货架,是电池级碳酸钠自动摆放和出货立体库房仓储的一部分,后续电池级碳酸钠成品,将通过自动出货流水线和搬运机器人,装运到货仓外等待的运输车上。”4月8日,在三友集团10万吨级电池级碳酸钠项目生产车间一楼货仓旁,项目负责人宁英坤对记者说。

􀳁从纯碱到钠电原料:自主创新实现质的飞跃

电池级碳酸钠,作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关键原料,在新能源钠电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友集团果敢踏入这条全新科技赛道,凭借坚定信念与不懈努力,迈出了坚实有力的创新步伐。

在项目智控中心,宁英坤拿起展示橱柜里的电池级碳酸钠样品,向记者介绍道:“这个瓶子里装的看似普通面粉的白色粉末,实则是我们利用自主创新技术,以集团主导产品纯碱为原料精心生产出的电池级碳酸钠。” 车间内,巨大的滚筒状干燥炉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宁英坤透露:“经过试运行,干燥炉的出料温度、物料含水率等关键指标,均精准达到设计要求。目前带料试运行所产出的电池级碳酸钠产品,纯度高达99.9%,盐分低于万分之一,粒度分布可精细至微米级,杂质量低至ppm级,质量堪称卓越。”这一成果的背后,是三友集团研发团队日夜的钻研与攻关,他们突破了传统工艺的束缚,成功开辟出一条从纯碱到高端电池级碳酸钠的创新生产路径。

􀳁包装车间的严苛标准:洁净守护品质

走进三友集团10万吨级电池级碳酸钠细料包装车间,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这里,是保障电池级碳酸钠品质的最后一道关键防线,对洁净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钠离子电池级碳酸钠包装车间,必须严格把控空气的温度、湿度,以及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粉尘、金属离子等污染物,任何一丝杂质的混入都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宁英坤强调。记者亲身感受到了车间对洁净度的极致追求,人员进入车间前,需依次通过不同的风淋室,换上专业服装,并接受全方位的吹风操作,确保不携带任何污染物进入车间。宁英坤形象地比喻:“车间的洁净程度堪比医院手术室,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空气洁净度达标,进而保障电池级碳酸钠产品的高质量。” 这种对生产环境的严苛把控,不仅彰显了三友集团对产品品质的高度负责,更是其在钠电赛道上赢得市场信任的重要保障。

􀳁钠离子电池:新能源领域的明日之星

在电池级碳酸钠项目智控中心,三友集团纯碱公司副总工程师兼研发部部长张彪满怀信心地表示:“我公司依托自主开发的专利技术,建设的年产十万吨电池级碳酸钠项目,是国内首条规模化电池级碳酸钠生产线,它将为钠离子电池产业提供充足且稳定的原料支撑与保障。”

与当下广泛应用的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展现出诸多显著优势。从资源层面来看,钠元素在地壳中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相比锂元素,钠的获取成本更低,供应稳定性更强,这有效缓解了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紧张和成本压力问题。在性能方面,钠离子电池快充性能优异,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充电,大大提高了使用便利性;在低温环境下,其性能衰减相对较小,更适应寒冷地区的使用需求;同时,钠离子电池稳定性较高,在一些极端条件下的安全性表现更为出色,为其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三友集团所在的南堡经济开发区也积极投身钠电产业链的开发建设。2024年3月,南堡经济开发区与上海交通大学绍兴新能源与分子工程研究院签署协议,合作共建钠电新能源应用示范区;同年5月,双方联合主办“2024钠电产业创新成果交流大会”,有力推动了曹妃甸在新能源和储能产业领域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了国家级钠电新能源应用示范区的打造进程。此外,南堡开发区还积极推进两轮车+钠电 “电池银行”配套项目落地,目前已有50辆钠离子电池两轮车投入公务运行。这种创新、绿色、高效的公务出行模式,不仅有效提高了公务交通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基层公务出行成本,还切实提升了公务出行保障效能,为钠离子电池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钠电宏图:构建产业集群,引领行业发展

在新能源钠电产业赛道上,三友集团秉持着不断向新而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定信念,持续奋进。目前,正在试运行的一期10万吨/年电池级碳酸钠项目总投资2.16亿元,主体施工已完成,现阶段正全力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工作。

展望未来,三友集团在电池级碳酸钠项目上有着更为宏伟的规划。计划建设40万吨/年电池级碳酸钠及正极材料生产线,并逐步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拓展,旨在形成完整的钠电池产业集群。这一战略布局,不仅有助于三友集团在钠电领域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提升行业竞争力,还将对整个钠电产业链的发展产生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新能源钠电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高度。在渤海湾畔,一幅新能源钠电产业链加速奔跑、蓬勃发展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