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三十余载“亲情号” 守护万家灯火

——迁安镇供电所服务热线背后的温情故事

本报记者 刘庄子 通讯员 谌松 王蒙

在迁安,一串7位数的电话号码——7684057,被当地居民珍藏了三十多年。从1993年至今,这部供电服务热线历经时代变迁,却始终未变,成为连接供电人与千家万户的“亲情号”。近日,记者走进迁安镇供电所,探寻这串数字背后的温暖故事。

一部热线,三代人的信任

迁安城区,许多家庭的电话簿里,供电服务热线7684057总是被写在最醒目的位置。自1993年唐山供电公司迁安市城关电力所成立以来,尽管经历两次更名、多次迁址,这部7×24小时服务热线却从未改变。

“小时候家里停电,父亲第一个拨通的就是这个号码;现在我成家了,遇到用电问题,还是习惯找它。”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三十多年来,这串数字不仅是电力抢修的“集合令”,更成为三代人共同的记忆。

雷雨夜的“生命热线”

1997年8月的一个暴雨夜,7684057急促响起。常青小区75岁的李老太太因肺部感染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而雷击导致停电,备用氧气仅能维持半小时。

“电话接通的那一刻,就像黑夜里亮起了灯塔。”老人的儿子回忆道。抢修队员冒着大雨,将应急发电机架在楼道口,用加长电缆为呼吸机供电。湿透的工装、雨中的坚守,最终换来了呼吸机平稳运行的波形。那一夜,7684057成了真正的“救命热线”。

独居老人的“数字家人”

70岁的周玉珍老人性格内向,独居多年。她的记事本里,工整地记着7684057,旁边标注“比闺女还亲”。

2002年,供电志愿者在改造老旧线路时发现老人生活困难,从此开启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关怀:春天带花苗,夏天送凉席,秋天帮忙腌菜,冬天扛来蜂窝煤……“他们连我吃哪种降压药都记得。”老人笑着说。

二十多年来,她拨打了562次这个号码,尽管没有一次是因为电路故障,但每次都能得到暖心回应。最新一页的记事本上,老人用红笔写下“第43个家人”——2020年新入职的“95后”职工姚小孟,曾在暴雨天蹚水为她送药。

照亮贫困学子读书梦的“助学热线”

2017年,北航博士韩壮送来一面锦旗,揭开了7684057的另一个身份——“助学热线”。

1997年,时任电力所所长的刘杰发现贫困学生韩壮面临辍学,便在值班室发起募捐:“我们不仅要送电,更要输送希望。”此后6年,7684057成了韩壮的“亲情专线”——考试进步时报喜,遇到难题时请教“电工老师”。千禧年除夕,供电志愿者特地把年夜饭带到韩家,教会韩壮包出人生第一个完整的饺子。如今,这条热线已资助37名学子,托举起一个又一个学子的读书梦。

三十多年不变的为民初心

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迁安镇供电所仍保留着这部传统座机,只为让老人“一拨就通”。值班室里,老花镜、助听器、折叠轮椅等物品一应俱全,随时准备应对特殊需求。

三十多年来,7684057累计接听来电23万余次,服务记录100多本,满意率始终保持100%。但比数据更珍贵的,是居民口中“比110记得更熟”的信任,是暴雨天优先保护电话线路的本能,是新一代电力职工入职必学的值守精神……

夜幕下的迁安城区,7684057热线的红色指示灯仍在供电所窗口规律闪烁。从传呼机时代到智能手机时代,这串数字早已超越通信功能,成为一座永不关闭的“温暖灯塔”,守护着万家灯火里的美好生活。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