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小板凳”上听民意 “拉家常”中促和谐

——看滦州市响嘡街道如何架起党群服务“连心桥”

本报记者 单宇 通讯员 周珺

“村干部们与我们百姓坐在小板凳上一起唠家常,在哥哥长、嫂子短声中耐心倾听我们的诉求,化解我们心中的忧虑,我认为‘小板凳议事’活动确实不错!”

春日的阳光洒满农家院落。滦州市响嘡街道郭坨子村村民张兰芳一边侍弄院子里的花花草草,一边跟记者说着村干部的好。

“我们开展的‘小板凳议事’活动,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具体问题抓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让‘小板凳议事’成为干群关系沟通、社情民意反馈、普及法律法规的纽带,彻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响嘡街道郭坨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郭建柱欣慰地告诉记者,“去年一年,通过‘小板凳议事’活动,我们就让好多因邻里树木遮光、耕地地边纠纷、涉及老人赡养等问题闹矛盾的村民握手言和了。”

为持续推动基层治理效能全面提档升级,响嘡街道在全域51个村,加强党建引领,聚焦“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行“小板凳议事”制度,街道、村干部们在农家小院、村街小巷、田间地头,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用村民听得懂的话,说村民关心的事,讲村民愿意听的理,解村民生活中的难,实现了“小板凳”上听民意、“拉家常”中促和谐。

自开展“小板凳议事”以来,该街道党员干部已解决涉及环境卫生等问题百余件、解答群众疑问200余次,以“最小单元”激发治理最大能力,加快推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彻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真正让“小板凳议事”成为协商议事、调解矛盾、政策宣讲的良好平台以及建言献策、破解难题、共治发展的新路径。

只有深入群众,走近村民,方可知民情察民意,做好群众的贴心人。“小板凳议事”活动形式虽然简单,但充满浓浓的乡情,村干部和村民在小板凳上坐一坐,用乡音以拉家常的方式,针对村民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聊一聊,找到解决问题的落脚点,让村民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迎刃而解。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点一滴见初心。“下一步,响嘡街道将深入开展‘小板凳议事’活动,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主动为民解忧纾困,切实把为民服务做在前面、落在实处,让村民真切地感受到满满的幸福,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新效能。” 响嘡街道相关负责同志说起未来打算,期待中满是坚定和自信。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