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副刊·生活 上一版   
下一篇

在倴城古城上寻史漫步

□ 本报记者 盛东

800年前,蒙古大将那颜倴盏从金中都第一次赶到通津河岸边这处运河码头时,绝难想到这座城未来将会以他的名字命名。

800年后,我们从那颜倴盏提鞭跃马的雕像下经过,登上了他的城。

倴城古城遗址是一处唐山文保单位,石碑就立在古城前的文化广场上。有步道直通城顶。城墙以黄土夯筑而成,现存三面,高4.5至6.5米,墙顶宽约10米,城南北长约352.5米,东西宽约368米,总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

现在城顶铺设了木石的小道,桑槐杨柳植满城上,宛如小小的森林。林间榆钱正嫩,撸一串,放入口中轻轻咀嚼,舌尖上会有淡淡的甜味在舞蹈。黄灿灿的连翘和浅紫色的二月兰在乔木们的脚下争奇斗艳,给古老的城墙增添了无限的生机。怀古览胜,穿花拂柳,这里真是散步的绝佳之地。果然,我们在古城墙上踏访时,居民们也在三三两两地消闲漫步,有的还牵着心爱的小狗。有趣的是,一只流浪的小黄猫从花草丛中钻出,跟随我们一路,一直在喵喵地轻声叫唤,应该在讨要吃食吧。它不知,它的脚下就曾经是一座巨大的粮仓呢。

粮仓的筑造者就是蒙古大将那颜倴盏。据史载,他亦名塔察儿,出身许兀慎氏,是蒙古四杰之一博尔忽的侄孙。 那颜,亦作“诺延”,是蒙古贵族的通称。倴盏骁勇善战,年幼时就担任成吉思汗怯薛军(禁卫军)的火儿赤(核心侍卫)。

1215年,成吉思汗攻占燕京(北京)后,燕京盗贼横行,恣意杀人,抢劫财物,官府不能禁。倴盏被任命为燕南断事官,与耶律楚材去治理盗患,诛首恶十六人。1230年,窝阔台伐金,倴盏随行,南征北战,足迹遍布河东各州。1232年,他参与攻打汴京(今开封),并围困金哀宗于蔡州。金朝灭亡后,他被委以重任,安抚中原。同年,他攻克光州和息州,此后,他在河东驻军,并在闻喜县东镇南山下设置军营。1238年,他在攻打寿州(今安徽凤台)的军中过世。

倴盏的部队何时在倴城囤粮,尚未发现确切记载,但可以从史籍中推测一二。《元史·太祖本纪》载:太祖十年(1215)秋七月,派遣大臣乙职里晓谕金主,命金主以河北、山东未下诸城来献,命金主取消帝号改为河南王,如金主答应,即罢攻金之兵。但金主未从。于是,太祖令大将史天倪为右副都元帅,授赐金虎符,率大军伐金。八月,史天倪攻取平州,金守将降。平州即取,马城县(今属滦南)及其属地倴城当归蒙古所有。

蒙古要进一步南征,兵马甚众,必然要储备大量军需,运往前线,富庶的马城县自然成为其后方基地。倴盏在此屯粮当在1216年之后。

倴盏选中倴城作为屯粮之处是非常合理的。北方粮食不足,要从南方调拨,古已有之。唐代时北方就已有一条由海上转道滦河,然后疏散各地的南粮北调的运输路线。清代滦州判侯焕尧曾在《河流顺轨歌序》提及:“滦州下八社,有古运河一道,开自唐开元二十八年。”

宋金时代,两国之间连年战争,对峙局面严峻,南粮北调不能实现。金朝统治者为了解决军民的吃粮问题,须从大后方的塞外运粮到京城,仍以滦河为运道,倴城作为栖粮之所。但滦河不与倴城相通,于是开凿了一条运河闾芬沟,与倴城北面的通津河相通,沟通了滦河、青河、泝河,连接成一条便捷的运河水路。《滦州志·闾芬沟考》中有这样的记载:“此则闾芬沟乃金之运河。”故自金代,河海联运航线正式形成。

通津河,今称北河,古称漩河,又作陷河,亦称运粮河,古来就颇为知名。据府志载:“漩河,在州南五十里……于倴城西会龙堂河、吴家河,入清河,别出为古运河……达蚕沙口入海。”如今的北河几经建造,已经是滦南的一处绿化水景带。到古城遗址的路上就可以望见蓝绿深沉的河水,风景殊胜。

话说蒙古大军南下在即,鉴于当时的交通状况和地理位置,此地和运河,在深谙军事的倴盏眼中自是非常合意。滦河下游一带,经常发生水患。而倴城处在高高的土丘之上,落差数米,即使有水患,也难以威胁到城墙。彼时滦河泛滥,致使闾芬沟被淤塞,倴盏先对运河加以疏通。随后,下令古城地带的居民南迁,腾出城高墙厚的土城专一储备粮草,以重兵守之。并将周围民众集中在一起合成一镇,即为后世之倴城。

13世纪之初的倴城,北倚长城,南襟渤海,翼蔽京畿之甸,北上塞外板城,东达辽东诸地,倴盏筹集粮秣,组织漕运,成为蒙古大军秣马厉兵,伐金所倚之重镇。

据滦南本地人相传,元朝以前,倴城古城内有一个小村,叫丰裕屯(位置在今京东医院附近)。丰裕屯南三里许,散居着18户人家,名十八道街子(至今倴城东南街仍有着十八道街子的地名)。后来,人口繁衍,形成了18个小村,统称海洋镇。那颜倴盏带兵驻扎这里后,便把古城内和海洋镇的居民统一迁到丰裕屯,从此便有了倴城镇的雏形,一首“南罗城,北古城,中间夹着破倴城”的民谣也流传了几百年。

民间的说法,与1973年出土的一通乾隆年间《共遵明禁》石碑碑文所载大体相吻合:“……此处居民先世皆聚族古城内,北有通津河,南有海城坞,设重兵把守,盖一时重镇也。厥后,民居渐南,距古城半里许,即今谓倴城者。”

事实上,倴城的历史极为久远,20世纪70年代,古城脚下曾发掘出燕国刀币、汉代瓦当。由此可知,战国、秦汉时期,此地就已形成固定村落了。倴城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陆续建成九门,城内占地536亩。至清末,已发展为滦州四大名镇(开平、稻地、倴城、榛子镇)之一。据《滦州志》载:“倴城镇,在城南六十里,有四门,乡关市廛齐整,商贾富庶,三八日集。”

名镇的繁华熙攘不难想象,军事重地的霜重鼓寒也能在脑海中揣摩。我们在古城顶上漫步,仿佛在重重的史册书页中翻阅,和脚下的历史遗迹一步步相印证。

古城之内如今是一所中学,1949年,滦南中学(1983年更名为滦南县第一中学,现为滦南四中)在古城内建校,如今已经是70多年了。我们从教学楼、食堂、体育看台一一绕过,俯瞰孩子们在操场上生机勃勃地投球、跑跳,他们清亮的笑声穿越得很远。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