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百问百答(24)

问:试行部分重大项目“容缺后补”审批机制改革实施范围和具体方式是什么?

答:为着力解决重大项目审批过程中市县层级涉及的材料等待、指标交易、报告修定等审批跨度用时过长的问题,我市于2024年6月试行部分重大项目“容缺后补”审批机制改革,对纳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清单中的非“两高”项目,以及国债、专项债等争取上级资金的项目,在生产运营(含试运行)前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政府内部管理事项中实行“申报材料”“要素指标”“专家复审”“材料替代”等4类“容缺后补”审批。具体为:在项目单位符合信用条件基础上,各级各部门在审批条件、审批材料、要素保障尚不完备的情况下,采取“容缺后补”审批模式,企业作出相应承诺后,部门核发相关证照。其中,“申报材料”指的是次要条件或申请材料;“要素指标”指的是对按照相关规定必须取得市级确定的前置要素指标;“专家复审”指的是提交报告的审批核心要素已固化且满足部门审批要求的情况下,专家对进一步修改的报告的复审意见;“材料替代”指的是具备职权的审批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出具的意见替代相关审批材料。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9个项目享受到了改革政策红利。

问: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主要聚焦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了什么效果?

答:为切实解决市场主体无违法违规证明多处跑、办事难问题,实现“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结合唐山市“无证明”城市建设,在协调搭建信用平台与34家行业部门数据归集通道,收集违法违规信息数据的基础上,推行以“信用中国(河北唐山)”网站免费提供的专项信用报告,代替相关部门医疗保障、人社、税务等42个领域无违法违规证明,实现监管数据“一个平台共享”、报告申请“一键完成”、各类无违法违规情况“一纸证明”、服务大厅“24小时自助打印”,为企业群众减负、降本、增效。截至目前,唐山市经营主体已下载专项信用报告1923份,代替了2.33万份无违法违规证明。

问:今年我市深化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改革主要做法有哪些?

答:为促进招标投标市场更加公平公正,我市持续深化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改革,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样板”。搭建“1+3+9”模式的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深入整合政府采购、工程建设、产权交易等第三方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登录入户、统一交易规则,打通了数据通道。对开评标场地各功能区域进行改造升级,设置了5大功能分区,增加44个独立评标舱位,建立2个专用通道,各类交易主体自助核验身份、自动获取席位,实现物理隔离各交易主体,杜绝了评标场内私下交流风险。全面推行远程异地评标,评标项目范围由限额以上工程建设项目扩展到全部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同时,将政府采购公开招标“双盲”评审的项目也纳入全省远程异地评标范围。在全省范围内随机抽取专家,实现全省专家共享,专家不再跨区流动做到就近评标,降低见面交流风险。坚持强化监管,对各招标投标行政监管部门监管权责进行了细化明晰,压紧压实监管责任,形成了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打造立体化数字见证体系,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可查可溯、全环节风险可控、全方位服务提升、全角色行为可见,自动生成交易见证书供市场主体查询。

市行政审批局 提供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