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船舶海事安全检查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大工程”。证书、文书核查,船舶设备检查…… 全部流程走下来,往往需要4个多小时。而如今,在曹妃甸港,同样的检查工作仅需2小时就能完成。效率的翻倍提升,得益于曹妃甸海事局创新推行的船舶模块化安全检查。
“我们现在对装载5万多吨水渣货物的散货轮进行船舶模块化安全检查。”4月10日,曹妃甸海事局综合业务处副处长姚亚威向记者介绍道。该检查模式通过检查前置,提前在线上完成船舶证书文书审核,同时将船舶拆解为十个模块,对检查流程进行系统优化,固化检查路线。“这样一来,不仅减轻了船舶、船员的工作压力,也大大提升了港口的运转效率。”姚亚威说。这一创新举措,赢得了船东船员的一致好评。
提高服务效率,保障船舶安全进出港
4月12日,曹妃甸区气象台发布大风橙色预警信号,受冷空气影响,沿海和海面风力达8 至9级、阵风10 至11级。面对极端恶劣天气考验,曹妃甸海事局迅速行动,执行船舶进出港方案和应急预案。他们密切关注天气、海况变化,借助“大数据 +船舶交通智能服务系统”,对船舶进出港过程和安全态势开展全方位监控,并派出“海巡0492”轮全程护航,保障船舶安全靠离泊。
曹妃甸海事局交管中心主任于洪源表示:“全力优化服务,保障港航船舶安全顺利快速进出港,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为更好地应对极端恶劣天气,去年,曹妃甸海事局联合曹妃甸港口商务经济区管理办公室、曹妃甸区气象局、自然资源部秦皇岛海洋中心、唐山港引航站四家单位,共同组建了“海安气象联盟”。该联盟旨在全面深化信息共享和资源共用机制,加强各单位在海洋、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紧密合作,提升预警预报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强化海上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应急联防联动机制,构建高效、协同的应急响应体系,为河北向海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持。
智慧化政务服务,便捷高效惠企利民
曹妃甸海事局在政务服务方面不断创新,全面运行海事集成赋权办理模式,对涵盖通航管理、船舶管理、船员管理等领域的25项政务事项、44项申请材料实行告知承诺,静态业务90%实现网上办结,30余项业务可一次办好,业务办结时限平均压缩30%,精简人力资源近60%,节省办事成本近50%。涉及海事、船检的5大类共7本船舶证书可同时申请办理,为220余艘船舶落户提供了便利。在跨区域、跨部门信息通报机制下,船东办理国际航行船舶落户曹妃甸自贸区登记10本证书文书,从80个工作日缩短至2个工作日全部办理完毕,大大缩短了船舶办证时间成本。
创新保供模式,保障民生用气
农历新年开年,强烈寒潮袭击曹妃甸港。为保障寒潮天气下LNG运输船舶的安全靠港,曹妃甸海事局立足服务京津冀民生用气保供大局,牵头组建涵盖海事、海关等单位的“十二方”合作机制,健全四项工作机制,推行十八项海事服务举措,建立曹妃甸海事“12418”天然气保供模式。2024年,通过LNG船舶“绿色通道”,办理进出口岸查验138件次,保障69艘次LNG船舶进出港作业,安全接卸液化天然气577余万吨,累计外输天然气近80亿立方米,为京津冀地区的民生用气保供作出了重要贡献。
跨域通办,探索海事服务新模式
近日,曹妃甸海事局与东疆海事局通过津冀自贸区海事政务“跨域互通”办理机制,完成首单海船转籍“不停航办证”业务。天津一家公司购入一艘船舶,需从曹妃甸转籍落户至天津东疆自贸区。由于企业实际办公地点在曹妃甸,且船舶长期从事电煤运输,赶上冬季电煤保供高峰期,船舶转籍落户程序繁杂、用时长,会对企业船舶营运造成巨大损失。针对这些情况,曹妃甸海事局与东疆海事局联手为企业定制解决方案,实施津冀自贸区“跨域互通 +不停航办证”新模式,仅用3个工作日便完成了船舶注销登记、船舶名称核定、船舶所有权登记、短期国籍证书核发,直接降低公司成本200余万元。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是环渤海海事政务服务一体化的有益探索,也是津冀海事部门服务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曹妃甸海事局始终坚守职责,一系列强服务保安全畅通举措助推曹妃甸港2024年完成吞吐量5.57亿吨、增长4.1%,集装箱吞吐量48.84万标箱、增长42.1%,助力唐山港吞吐量稳居全球沿海港口第二位。该局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为向海图强加速,为港航发展护航”的使命担当,在优化服务、保障安全、创新机制等方面的卓越表现,为曹妃甸港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