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闫妍 通讯员 王春光
新就业群体是服务民生的“最后一公里”。市委社会工作部近年来探索建立“四个一”工作机制,着力破解外卖小哥“进门难”等突出问题,积极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通过“小切口”开辟新就业群体服务绿色通道,推动新就业群体与城市治理“双向奔赴”。
协调联动
构建“一体化”工作体系
“自从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开展党建共建、建立会商机制后,我们有事共商、活动共办、信息共享,真正形成了工作合力”。“小个专”外卖配送行业党委副书记于雷诉说着心中的喜悦。
针对新就业群体人员分散、流动性强等特点,我市积极构建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社会工作部门协调推进、业务主管单位和行业管理部门各负其责、乡镇街道社区(园区)属地管理的工作格局。
建立会商机制。健全由市委社会工作部、宣传部、总工会、公安局、人社局等10部门联动的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会商机制,定期研讨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办法,凝聚工作合力。
发挥引领作用。成立由14个快递、网约配送等新业态企业组成的党建联盟,完善组织设置和服务管理等机制,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内联外通”的协调联动优势,实现大事要事共商、资源信息共享、党建活动共办。
打造友好场景。制定《唐山市创建服务新就业群体六大友好场景工作方案》,建立“工作责任、协调指导、督导落实、宣传引导”4项落实举措,打造友好场景920个,为新就业群体搭建温馨“港湾”。
凝心聚力
打造“一盘棋”管理模式
“以前害怕接到某些小区的订单,送一单经常要步行十几分钟,顾客抱怨送货时间长,我们也经常因为超时导致‘白干’。”在万润府小区,外卖小哥杨泽说,如今“小哥专车”让配送省时又省力,他一天可以多接六七单。
针对部分封闭式小区出于管理需要,不允许网约配送员骑电动车进入的问题,丰润区联系共享单车企业,投放共享单车作为小区内使用的“小哥专车”,并协调物业为骑手设置电动车专用停车区,引导骑手文明行车、有序停放,打通配送“最后一百米”。
为破解小哥“进门难”等问题,我市将社区划分为开放、半开放、封闭式,实施“一区一策”“一社一策”,组织全市747个社区引导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到街道社区报到备案,登记身份信息、填写联系方式、注明工作区域,健全信息台账,精准开展对接服务。
同时,探索推动平台企业和物业签订《文明出行行为公约》,为骑手制作明显身份标识,规范新就业群体行为举止,遵守小区各项规章制度。协调住建部门对物业安保人员进行培训,结合社区提供的新就业群体信息台账和身份标识,依规核验、开门指路。通过建立集中投放驿站,开展“代跑入户”“摆渡专车”等服务,规划“专属停车区”“专用电梯”,打造友好服务场景。
创新举措
建立“一张网”工作机制
“这里累了可以歇会儿脚,渴了可以喝水,还能给手机充电,真的让我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在丰南区舜丰暖“新”之家休息喝水的外卖配送员小孟如是说。
小孟口中的“家”指的是丰南区首批启用的27处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暖心驿站——暖“新”之家。驿站紧贴“小哥”需求,在商圈、楼宇等人流量大、“小哥”聚集性高的重点点位,结合社区党组织和商圈党组织建设打造,形成10分钟党建服务圈,并设置“10+X”服务项目,即:适量桌椅、水机水杯、消毒凝胶、纸巾纸抽、雨衣雨伞、急救药箱、报刊杂志、一次性口罩、手机充电器、置物架等,冬送温暖、夏送清凉,为他们提供一个歇脚、喝水、充电的小“家”。
我市坚持因地制宜,创造性解决“进门难”问题,构建了“一张网”工作机制。
完善调研体验机制。适时组织开展“骑手体验日”活动,邀请平台企业、行业监管部门、物业企业和社区居民代表开展体验式调研,促使他们理解支持新就业群体工作,真心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便捷服务。
建立骑手共建机制。邀请骑手代表参与平台企业重要决策,参与制定公司政策、优化业务流程、制定人车分流方案等,让骑手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重要事项有参与权、发言权。
畅通平台反馈机制。组织顺丰、圆通、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建立恳谈协商、信息反馈制度,全面统计分析骑手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劳动安全保障、健康体检、节日福利等方面共商服务举措,关心其工作生活,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打造行业标杆典范。遵化市通过发放暖心卡,建立暖心医院、小哥食堂、深夜驿站等,擦亮“遵小哥”服务品牌。开平区通过发放“小哥码”,协调物业提供摆渡自行车、手拉车等,确保小哥一路畅通。玉田县组织交警开展“你送服务、我送安全”文明行驶宣讲活动,外卖员、快递员群体交通违法数量逐月大幅下降。路北区针对大型封闭场所,推动设立智能外卖柜、暂存点,打通园区配送“最后一公里”。
营造氛围
形成“一股绳”思想共识
市委社会工作部通过一系列举措帮外卖小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提供多元服务,织密服务保障网,让新就业群体切实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更加注重促进其情感沟通,在互动中凝聚理解支持。
畅通双向交流渠道。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情感互动式交流,让广大群众了解新就业群体工作场景、劳动强度、问题需求,倾听新就业群体心声。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擦亮“唐益新”服务品牌,依托媒体矩阵,围绕配送服务政策、行为公约和骑手生活点滴开展全覆盖、多形式、有深度的宣传引导,形成关爱新就业群体的情感共鸣和社会共识。
持续增进社会认同。拓展志愿服务积分回馈平台,培育“三包三联”“社区365零距离服务”等社会治理工作品牌,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事务,增进社会对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的情感认同。
“一群人”与“一座城”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新的温暖故事。我市将以打造服务新就业群体“友好开发区、友好楼宇、友好商圈、友好市场、友好校园、友好社区”6大友好场景为依托,在服务保障、引导其参与基层治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方面精准发力,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贡献“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