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媒体视窗 上一版   
下一篇

守红线 促节约 提质效

——看耕地保护利用的河北实践

6月23日至6月29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共刊发(播)唐山重点稿件19篇。6月28日,新华社刊发《河北曹妃甸:临港产业聚集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报道我市曹妃甸区依托港口核心和园区承载优势,坚持向海发展战略,积极建链延链强链,提速项目建设,着力推进精品钢铁、绿色化工、现代港口商贸物流、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特色等产业加速向沿海临港布局,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6月23日,中新社刊发《杨丽萍携〈云南映象〉片段亮相河北唐山》,报道在唐山建国里文旅街区,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携《云南映象》原班团队,以公益演出的形式,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盛宴。

6月25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播发《守红线 促节约 提质效——看耕地保护利用的河北实践》消息,介绍河北省通过构建“责任传导—协同监管—长效保障”三位一体耕地保护体系,全面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质量,实现全省耕地连续3年净增长。

6月24日,第35个“全国土地日”河北主场活动在张家口田间地头举行。

仲夏燕赵,麦浪翻滚,一派生机。作为北方重要“粮仓”,河北始终肩负保障粮食安全重任。面对人多地少、后备资源不足的现实压力,如何端稳粮食安全饭碗?河北给出的答案是:坚持高位推动,强化制度支撑,建立联动机制,压实主体责任,构建“责任传导—协同监管—长效保障”三位一体耕地保护体系,形成齐抓共管耕地保护大格局,超额完成国家耕地保护任务。

齐抓共管 守好饭碗田

河北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构建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强化耕地保护共同责任,逐级开展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价重要参考。建立健全问题线索移送、重点案件处置、“明察暗访+拍片曝光”等长效管控制度,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理闭环,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节约集约 用好发展地

盛夏时节,唐山河头老街游客如织。其火爆“出圈”的背后,是一个低效用地盘活项目的成功实践。作为首批国家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唐山聚焦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城中村、老城区、老工矿区和低效工业用地,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挖掘存量土地价值,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探索出“存量盘活、效率提升、产城融合”新路径。全市累计盘活低效用地65宗,面积4564.71亩,有力推动城乡发展从增量依赖向存量挖潜转型。

这是河北大力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缩影。河北持续向低效土地“亮剑”,深挖闲置用地潜力,亩均产出效益和土地“含金量”不断攀升。

协同发力 提升利用率

土地资源稀缺,必须精打细算。河北省自然资源厅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协同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新征程上,河北自然资源系统将继续坚持“严占补、优永农、守底线、强监管”,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同时,持续探索盘活存量、提升低效用地利用水平新路径,推动节约集约用地迈上新台阶,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沃土。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