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媒体视窗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乡村振兴成就愿景 文旅融合谱写新篇

人民日报

河北迁安:延链强链 航钮特钢走出国门

6月24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播发《河北迁安:延链强链 航钮特钢走出国门》消息,介绍迁安市通过延伸钢铁产业链条、发展精品钢材,成功推动产品走出国门,销往越南、蒙古、俄罗斯等国家。

“投产不到一年半,金属丝绳出口2000余吨。”6月23日,在位于河北省迁安市经济开发区的河北航钮特钢有限责任公司装车现场,看着出口越南的近百吨高端金属丝绳,副总经理邓传成高兴地介绍。

航纽特钢作为迁安市重点耗钢产业,主要生产各种品类的钢丝绳,包括电梯专用钢丝绳、工程机械专用钢丝绳、矿工专用钢丝绳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张、拉、提、升、引、牵等各生产领域,自2024年2月正式投产以来,公司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产品远销越南、蒙古、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钢铁重镇迁安市立足产业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线材、管材及电工钢、新能源汽车板、金属丝绳等精品钢材,目前精品钢材比重达到45%,今年1至4月份,累计完成出口总值9.01亿元,同比增长7.9%。

河北丰南:风吹麦浪 夏收正酣

6月25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播发《河北丰南:风吹麦浪 夏收正酣》消息,介绍我市丰南区通过技术指导、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智慧农业等措施,确保13.2万亩小麦丰收,实现粮食增产增收。

连日来,唐山市丰南区13.2万亩小麦陆续进入收获期,当地麦农抢抓晴好天气收割,确保夏粮颗粒归仓。在该区东田庄镇、小集镇等地麦田,一台台收割机穿梭往来,收割、脱粒、秸秆还田等作业一气呵成,一辆辆运粮车满载而归,田间地头一派丰收景象。

近年来,丰南区做足粮食生产文章,从粮食播种、田间管护到收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智慧农业,打好丰产“组合拳”实现粮食增产增收。

新华社

河北曹妃甸:临港产业聚集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6月28日,新华社客户端播发《河北曹妃甸:临港产业聚集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报道,介绍我市曹妃甸依托港口和园区优势,坚持向海发展战略,聚集临港产业,推进精品钢铁等多产业向沿海临港布局,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码头前沿巨轮停靠,吊臂挥舞;生产车间设备起落,繁忙有序……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临港产业聚集成势,一派热气腾腾的发展景象。

近年来,曹妃甸区依托港口核心和园区承载优势,坚持向海发展战略,积极建链延链强链,提速项目建设,着力推进精品钢铁、绿色化工、现代港口商贸物流、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特色等产业加速向沿海临港布局,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曹妃甸区实施亿元以上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重点项目146个,总投资1859.7亿元。

中新社

杨丽萍携《云南映象》片段亮相河北唐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唐山曹妃甸

“一地多收”新模式“套”出致富新路径

6月2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客户端播发《唐山曹妃甸:“一地多收”新模式“套”出致富新路径》消息,介绍我市曹妃甸区创新推广“一地多收”立体套种模式,通过葡萄与枣树互补种植提升土地效益和农产品品质,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走进唐山曹妃甸六农场营城村的立体套种大棚内,在阳光玫瑰葡萄架下,种植着300多棵枣树,枣树品种多达三四种,阳光玫瑰藤蔓沿着棚架生长,为枣树提供天然遮阳屏障,枣树的存在也为阳光玫瑰创造更加适宜的微气候环境,减少病虫害发生和土壤养分流失,提高了葡萄品质和产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下一步,曹妃甸区将继续因地制宜深化创新种植模式,积极探索“特色农业+采摘”等融合发展模式,为大棚经济“棚”勃发展注入动能,全面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经济日报

随演艺游河北

6月26日,《经济日报》11版刊发题为《随演艺游河北》报道,介绍河北通过打造特色文旅演艺项目,推动“演艺+旅游”深度融合,有效拉动文旅消费升级。

近年来,河北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演出项目。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刘浩琳介绍,自2024年4月河北启动“跟着演艺游河北”活动以来,一场场精彩演出在各地上演。我们希望通过“演艺+旅游”的新业态,让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一场演出来到河北,光顾一座城市、爱上一座城市。

暮色初降,唐山河头老街点亮万千灯盏。河头老街创始人邱凯表示,演出将沉浸式体验与融合创新相结合,更好地满足游客消费升级新需求。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