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理论园地 上一版   
下一篇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创新研究

刘舸 王士卿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在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的时代创新性认识和论断。

一、提供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文化强国的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尽显全面性和系统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涵盖意识形态、思想理论、哲学社会科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国际传播、文化遗产等多个领域,这一系列战略部署既有文化理论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上的布局部署,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二)充满创新性和发展性。从文化发展的创新路径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强调要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在精神层面孕育出了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生命体,增强了文化主体性。从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深入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三)突出人民性和协调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原则要求。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立场,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价值指针。协调性是针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关注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为中国式现代化厚植文化底蕴和提供精神动力。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持续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继承和发展党成立以来领导文化建设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二)“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一是“两个结合”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二是“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00多年来,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用中华文明诠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我们成功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三是“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重大理论创造,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阐释空间,促成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三、坚持以守正创新不断焕发社会主义文化新气象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特征。

(一)坚持守正创新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一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这是坚持守正创新的第一要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确保不偏离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彰显了对新时代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牢牢把握其立场、观点、方法,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境界,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路径。

(二)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担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一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体现中华民族鲜明的历史特性、文化特质、地缘特征;“创新”彰显中华文明与时俱进、与时偕行的时代品质。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才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间正道。二是在守正创新中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更新和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守正创新的伟大成果。三是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解答时代课题的需要、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的需要,而关键是有主体性、原创性。

四、贡献推动全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思想智慧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如何推进全球文明对话、交流、互鉴,实现世界文化和谐共生、繁荣发展,是当代全球共同面临的“文化之问”。

(一)在交流互鉴中展现中华文明新形象。中国始终坚守人类文明发展正道,提出了世界文明多样平等、交流对话、包容互鉴、和谐共生、创新发展等新文明观,创造性地回答了世界“文化之问”,为全球文明发展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智慧。

(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必须更加主动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使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匹配,把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充分转化为话语优势。

(三)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三大全球倡议等重要理念创新对外话语和叙事,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鲜明展现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力量。

(本文系唐山市委党校2025年度科研课题,课题号:X25KY10 刘舸,中共唐山市委党校文史教研室主任,教授;王士卿,中共唐山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