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漫步在滦河岸边,微风轻拂,河水潺潺流淌,一切看似平静祥和。可回想起今年7月24日至29日,那场景却惊心动魄,大范围强降雨让滦河流域陷入涨水危机。7月28日4时30分,滦河2025年第1号洪水呼啸而来,这也是2025年全国大江大河首次编号洪水。在这紧张时刻,滦河下游总控制站——滦县水文站的4名工作人员毅然坚守在防汛测报一线,与洪水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较量。
7月27日19时起,大黑汀水库持续加大泄洪流量,从500立方米每秒逐步增至1800立方米每秒,加之流域内持续降雨,下游防汛压力陡增。
7月28日清晨,滦县水文站的院子里,几只麻雀歪着头打量身穿救生衣的人们——队长刘鑫钰正用记号笔在白板上画着水位线,红笔勾勒的曲线像条不安分的蛇,已经越过了三个箭头。
“李畅、武猛,走航式ADCP测流!”13时47分,刘鑫钰的声音撞在雨棚上溅起水花。李畅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水往操作室跑,武猛扛着设备箱紧随其后……
13时57分,缆道机器人牵着ADCP探头沉入水面。李畅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屏幕上的流量数字像受惊的鱼群乱跳:180、201、215……武猛则操作缆道机器人控制ADCP从右岸下放到水面,沿河道横断面拖至左岸而后折回右岸,历时21分钟。
14时08分,最终数字定格在220立方米每秒。
15时,监测流量升至406立方米每秒,唐山市防汛应急响应同步提升至Ⅲ级。
17时,据省水文中心预报,滦县水文站已累计降雨108.1毫米,流量达460立方米每秒,预计未来三天大黑汀、桃林口、冷口区间降雨量达249毫米,最大流量将达5000-6000立方米每秒。
19时,滦县水文站水位持续上涨,监测流量升至552立方米每秒。
20时,滦州市领导到站调研,详细了解监测设备、工作流程及人员配置情况,实地查看滦河水情。
22时,滦河已成了墨池,只有水文站的探照灯在水面凿出块亮斑。为保障夜间监测安全与数据准确,刘鑫钰指挥启用大跨度缆道流速仪法测流。工作人员进入水文站北侧缆道操作室,打开探照灯照亮河道,安装流速仪做好准备。
22时18分,测流开始。刘鑫钰的笔记本电脑上,密密麻麻的数字正排队等着。老队长武运操纵缆道控制行车架及铅鱼、流速仪的移动;刘鑫钰负责记录起点距、流速仪转数及历时并计算流量;李畅监测水位变化;武猛查看缆道运行及水面情况并控制探照灯。
22时52分,测流完成,历时34分钟,实测流量677立方米每秒。
23时,唐山市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29日凌晨3时,监测流量达1110立方米每秒;6时,流量升至1380立方米每秒。
方便面来不及泡,大家只能干吃,喝上一瓶矿泉水。6时的流量监测结束后,缆道循环索吊钩突发故障。刘鑫钰立即组织冒雨抢修。武运主动牵头,联系吊车和小船,亲自登船维修。刘鑫钰大喊:“老武,你注意安全啊!”57岁的武运已经爬上了吊车,雨水顺着安全帽的系带往下淌。李畅在岸边看着武运的工装被泥水浸透,忽然想起他昨晚说的,“我在这儿守了半辈子,河水喘口气,我都能听出是不是要闹脾气。”
11时,滦县水文站监测流量1680立方米每秒;14时达1980立方米每秒;17时升至2040立方米每秒。
29日16时,当唐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终止防汛Ⅱ级应急响应的通知传来时,刘鑫钰正给白板上新画的曲线收尾。这条从220到2040的红色轨迹,像条被驯服的龙,终于温顺地伏了下来。
滦河的水位慢慢退去,露出岸边的水痕。李畅的记录本上,那些带着体温的数字还在发烫——21分钟的紧张、34分钟的专注、6小时的抢修,最终都化作了精准的水文数据,顺着电波飞向防汛指挥部。
此次防汛期间,滦县水文站工作人员昼夜坚守,通过精准监测和及时报送数据,为沿河县区堤防维护、群众转移避险及防汛决策提供了关键支撑,全程保障了测报工作的连续与准确。
远处的麻雀又落回院子里,啄食着地上残留的方便面渣。四个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和滦河的水痕交叠在一起,成了这个夏天最生动的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