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光明日报》5版刊发题为《在渤海湾种出一片“海底草原”——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精准施策恢复海草床生态系统》消息,介绍渤海湾重现“海底草原”。唐山曹妃甸创新修复技术,938公顷海草床重焕生机,生物量激增321%,打造“蓝色碳汇”新标杆。
2025年6月,自然资源部发布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曹妃甸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
2019年,曹妃甸海草床修复工程一期启动,清理清除500公顷范围内地笼、废弃渔网等渔具,禁止渔船进入修复区。二期修复工程中,技术人员配制出与海泥成分相似的营养土,搓成泥丸,再把鳗草种子埋进泥丸,借助播种器埋进海底泥土。
两期工程累计修复海草床面积达938公顷,构建起一套包含种子采集、基质改良、精准播种、幼苗培育与移栽、智能监测等环节的“全流程多要素”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在距离曹妃甸海草床区域不远处,一座200平方米的海草床智能监测平台稳稳矗立在海面。在曹妃甸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监测屏幕上,海草床区域海水的温度、盐度、浊度、溶解氧、pH值、流速等环境参数一目了然。“如果出现数据异常,我们将及时分析研判,采取应对措施。” 曹妃甸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施志军介绍。
这片“海底草原”正日益成为吸引浮游生物、鱼类、贝类繁衍生息的“蓝色家园”。曹妃甸依托海草床独特的生态景观本底,创新构建“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培育出海洋休闲渔业、生态观光、科普研学体验等多元化旅游发展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