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这个食堂建得真好!饭菜也合口,每天换着样儿来,新鲜又实在!”家住唐山市丰润区冀新社区的李玉环端着刚打满的餐盘,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岁数大了,开火做饭太麻烦,老是凑合,现在有了‘禧味小食堂’,出了家门溜达两步就到食堂,可算方便了咱们一大群居民。”
李玉环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社区居民“吃得上、吃得好”的实惠。这份便利,源于当地将幼儿园闲置食堂改造为社区便民食堂的创新实践,成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生动注脚。
建于2002年的冀新社区,常住人口3228人,其中老年群体占比突出,打造公共食堂,满足居民用餐需求,成为社区的重要“民生工程”。场地、人员等问题让冀新社区的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一次调研走访时,社区干部发现辖区内的金桥幼儿园存在部分场地闲置、人员过剩的情况。这也给了他们新的思路,供需两端的痛点,成为社区党组织破题的切入点。
社区通过“开门教育”广泛征集民意,了解到辖区“老年人用餐难”的共性问题。在市委、区委指导下,社区与幼儿园精准对接,将闲置空间转化为“居民家门口的食堂”。经相关部门批准,于今年6月启动食堂建设,仅用两个多月便完成了手续跑办与改造施工。
据了解,为让惠民政策落到实处,食堂推出了关爱“一老一小”暖心举措,这一举措既减轻了家庭负担,真正让居民感受到家门口的实惠,也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细节中传承。 据冀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