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媒体视窗 上一版   
下一篇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磅礴力量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9月3日,央视《24小时》播出《遇见你 戚辉:寻访抗战老兵 定格英雄荣光》,讲述了唐山公益摄影师戚辉历经11年,足迹遍布京津冀地区,寻访到213位抗战老兵,用镜头定格他们的形象,用影像记录英雄荣光的故事。

9月1日,央视《胜利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节目关注唐山。报道唐山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作为开学第一课,厚植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9月1日至9月7日,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共刊发(播)唐山重点稿件14篇(条)。9月1日,央视《胜利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节目关注唐山。报道唐山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作为开学第一课,厚植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9月3日,央视播出《遇见你 戚辉:寻访抗战老兵 定格英雄荣光》,讲述了唐山公益摄影师戚辉历经11年,足迹遍布京津冀地区,寻访到213位抗战老兵,用镜头定格他们的形象,用影像记录英雄荣光的故事。

人民日报

河北工业互联网 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走进唐山

9月1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播发《河北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走进唐山》消息,介绍河北唐山启动工业互联网“百城千园行”首场活动,聚焦人工智能与数据安全,加速赋能园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近日,2025年河北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暨“中小企业翼企行”首场活动在唐山市召开。活动由唐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唐山市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主办,中国电信唐山分公司承办,以“拥抱人工智能,加速工赋园区”为主题,推动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活动上,唐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介绍了唐山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整体情况,对市县两级工信部门组织服务商围绕重点园区和产业集群开展政策培训、技术推广、项目路演等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曹妃甸区分享了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经验;滦南东方炼焦制气有限公司对数据安全与智能化改造融合进行了案例分享;中国电信、中车数智科技专家通过“量子+体系能力”主题演讲介绍了量子加密技术在工业数据安全领域的应用,探讨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园区管理中的标准化落地路径;中国电信唐山分公司介绍了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创新能力,并发布“翼智企”高阶网关新产品。唐山市工信系统、园区、产业集群及重点企业代表等共计100余人参加了活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9月3日,央视《胜利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节目关注唐山。报道喜峰口长城从昔日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变为今朝的雄关景区,当地将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相结合,发展起了金色产业,不仅传承着抗战精神,还带动了经济发展。

光明日报

河北唐山市民深挖

老砖背后的日本侵华掠夺史

9月1日,光明日报客户端播发《河北唐山市民深挖老砖背后的日本侵华掠夺史》消息,介绍唐山市民深挖“东亚砖”历史,揭露日本侵华掠夺矿产和钢铁资源的罪证,警示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三个月前的一天,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市民王建东在一处工地意外发现一块印有“东亚”标记的耐火砖,长约23厘米、宽约12厘米、厚约6厘米,正面除有文字标记,还带有阿拉伯数字编号。意识到此砖背后有故事,他便扩大范围四处搜寻,至今已找到百余块。

一段历史在王建东脑海里逐渐清晰:1938年,日本人在古冶对丰富的矾土矿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1942年5月,德盛窑业厂古冶分厂在日本人的胁迫下并入受日资控制的华北矾土公司,改名东亚窑业厂。这些耐火砖大量供应给被侵华日军控制的龙烟铁矿,由此可见,“东亚砖”是日本侵华掠夺唐山矿产乃至钢铁资源的罪证。

在唐山市古冶区古碱路与唐古路交汇处附近,记者看到了原东亚窑业厂遗址。据58岁的留守职工范宗强介绍,早年间企业几经更名,现为唐山时创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此厂区在2020年停工。范宗强的原同事葛蔼近两年也在到处搜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唐山矿产资源的史料。通过查阅《日本对华北经济的掠夺和统制》《唐山对外经济贸易志》等书籍,综合各类史料,他对当年日本疯狂掠夺的行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东亚窑业厂遗址是历史教育的活教材,里面的老砖、老窑是时代的疤痕和承载城市记忆的载体。”葛蔼说,令他欣慰的是,唤醒城市记忆、“打捞”日本侵华掠夺史的不止他一个人。王建东则表示,他想面向中小学学生办个“东亚砖”展览,让老砖开口说话,“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历史,看清未来。”

科技日报

京津冀共建“超级场景”

赋能产业升级 河北打造机器人空天信息创新高地

9月2日,科技日报客户端播发《京津冀共建“超级场景”赋能产业升级 河北打造机器人空天信息创新高地》消息,介绍京津冀共建“超级场景”,河北以机器人与空天信息等创新应用驱动产业升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8月27日至29日,由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创新应用场景媒体行”活动深入唐山与雄安新区一线。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通过打造机器人与空天信息两大“超级场景”,河北正加速构建“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新模式。

在唐山市机器人展示体验中心,中信重工开诚智能的消防机器人、矿用机器人和石化机器人系列产品引来众多关注。这些装备已深度应用于钢铁、矿山、装备制造等支柱领域,大幅提升作业安全性。而唐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清华大学、华为打造的“空天地网”一体化监管系统,则通过无人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矿产、林业、海洋资源的精准监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百川共享工厂不仅为三地科技企业提供研发设计、中试测试全链条服务,还配套基金与保险支持,形成可推广的“百川模式”。

在雄安新区的河北省气象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处理海量空天信息,为京津冀区域的能源转型、低空经济发展和城市公共安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发布省级场景281项,服务企业超千家,促成761项新技术新产品应用。随着一批“超级场景”从河北走向全国,这片创新的沃土正以其开放的姿态、完善的生态和显著的成效,书写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

农民日报

河北遵化市家庭农场

成农民致富新引擎

9月3日,《农民日报》7版刊发题为《河北遵化市家庭农场成农民致富新引擎》消息,介绍遵化市以发展家庭农场带动农业转型升级,通过树莓种植与栗子林下养殖等特色产业,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河北省遵化市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将培育家庭农场作为引领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力量,为农业产业注入“新活力”。

近日,在遵化市团瓢庄镇佰嘉家庭农场树莓种植区,农民穿梭其间忙着采摘、分拣。据了解,相较于往年,该农场通过技术设备升级让树莓品质大幅提升,坏果率也大幅下降。同时,对树莓进行精细化分类,衍生出树莓酱、树莓汁等产品,不仅收入有所增加,市场口碑也越来越好。

“目前我们家种了150亩海尔特兹树莓,以前受雨季影响种植效果不太好,今年新搭了遮雨棚,还装了水肥一体化设备,计划这两天就装上排风扇,以后浇水、通风都方便了。树莓品质上去了,市场也好了,价钱也高了。”佰嘉家庭农场负责人吕雪梅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团瓢庄镇福军家庭农场,60余头富硒猪在栗树林间穿梭觅食。林下养殖的动物不仅能帮农场清除杂草,动物粪便还能为种植区的富硒黑花生、玉米提供有机肥,形成循环种养。

福军家庭农场负责人王翠贤说:“我们在栗子树下养富硒猪,空地上种黑花生、富硒小麦,实现了多渠道增收。”

家庭农场既保留了传统农户的精耕细作,又融入了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是衔接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关键纽带。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正以“小而精”的独特优势,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