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地震,震中烈度为11度,其能量相当于400多颗1945年美国投向日本广岛原子弹的能量。唐山这座百年工业城市顷刻之间夷为墟土。有24.2419万人丧生,16.4581万人受重伤,受轻伤需要治疗者36万多人。唐山市区全家震亡的有7218户,造成截瘫者3800多人,4000多个儿童成为孤儿。唐山市中心区及矿区民房震坏倒塌的达95.53%,市郊区震坏民房占92.7%,周边各县震坏房屋占62.1%。各大工厂的厂房、烟囱、水塔等建筑70%-80%倒塌,机械设备损坏严重。供电系统、通信系统和供水系统全部破坏。京山铁路处于震中地带的铁路钢轨多处被扭曲、扭断;滦河铁路大桥、蓟运河铁路大桥和迁安滦河大桥等桥梁有的桥墩错动、断裂、倒塌,有的梁体移位、坠落。在地震区铁路上行驶的28列火车,有7列脱轨颠覆。农田水利工程破坏严重,有240座小型水库被震坏,由于冒沙、积水造成沙土埋压的耕地120万亩,各县毁坏农业机械5.5万多台(件),砸死大牲畜3.6万多头。唐山地区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4.48亿元。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浩劫。唐山大地震被认为是20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是20世纪地球上发生的16次大地震中死伤人数最为惨重的一次,它是举世震惊的1923年日本东京8.2级大地震中死亡人数的2.4倍,是1960年智利8.5级大地震中死亡人数的3.5倍,是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8.4级大地震死亡人数的1300多倍!当时,国外曾有人哀叹:唐山从地球上抹掉了!
但是,唐山并没有从地球上抹掉。唐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以天塌地陷不弯腰的英雄气概,投入抗震救灾的斗争,用鲜血与生命凝成了气壮山河的 “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再建了一个新唐山。这是我们民族的慷慨壮歌,是我们时代的英雄史诗。
“公而忘私,患难与共”——唐山人民在特大地震面前,坚守正义,邻里之间、军民之间、干群之间,同呼吸,心连心,风雨同舟,不舍不弃,共渡难关,表现为珍贵的大爱情怀。唐山人民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义无反顾地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抢救他人的生命,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和甘为人民利益洒热血的高尚情操。
在地震后唐山市区被埋压在废墟中的约60万人中,有20万人依靠自身的力量挣扎出来。这批最先脱险的人,三五成群联合起来,以伤残之躯匍匐互救,挽救了数以十万计的生命,表现了邻里之间患难与共的骨肉亲情。开滦矿务局有近万名工人被困在地下,地震造成电断风停,绞车不动,巷道中的水猛涨。在这十分危急时刻,刚从家中脱险的唐山矿通风区技术区长王炳文,不顾家人安危,跑到矿上带领救护队员,用人力打开了中央风井安全出口和三道风门;又到7公里外的西部老风井,打开4道风门,向井下自然通风,为营救井下1600多名工人赢得了时间。范各庄矿建矿一区副区长郭振兴坐着保险梯艰难地滑到竖井500多米深处,在水花飞溅、一片漆黑的矿井下,经过3个小时的摸索,营救了几十名工人。这是他们对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吕家坨煤矿升井出口被震塌,巷道内停电停风,1000多人被困。这时,矿党委常委、带班副矿长贾帮友振臂高呼:“大家不要乱,听我指挥:共产党员站出来,去找通道!”通道找到后,在井下临时党支部的指挥下,群众先撤党员在后,工人先撤干部在后,最后上来的是领导干部。这样一大批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困难时刻冲得上、紧急关头豁得出的共产党员是抗震胜利的保证。
7月28日大地震发生后,开滦唐家庄矿炮药库管理工张勇一直坚守岗位,采煤区和掘进区撤离的职工多次招呼他上井,他仍然继续整理药库账目。张勇对催他撤离的工友说:“我不能走,还有一名炮工没交炮药箱呢!”后来最后一名炮工也交了炮药箱,但张勇仍然执着地对催他撤离的工友说:“炮药库这地方不同于别的岗位,我要等领导派人来接班!”不久地下水漫卷过来淹了泵房电机,有两个工友临时捆了一个木筏子,要接他撤离,他仍然不动。张勇面对迫在眉睫死亡的危险很淡定,语调平和地对工友说:“你走吧!我这里这么多雷管、炮药,我走了,没人管可能发生意外。我是炮药管理工,不能离开岗位!”最终这个36岁的炮药库管理工被无情的地下水吞噬了宝贵的生命。直到矿井恢复生产抽干水,人们发现他仍坚守在岗位上。他为什么不逃命?——“我是炮药管理工,不能离开岗位!”有一种选择叫坚定。张勇信念如山,坚守岗位就是守护他的灵魂。体现在张勇身上公而忘私的责任意识,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气概,是唐山抗震精神的典范。
7月28日大地震发生后,正在唐山火车站候车的北京军区某步兵团19岁的战士王彦修,立刻挺身而出,不顾一切地钻进断裂的钢筋水泥板缝里救出来一名妇女。从拂晓到清晨,王彦修一次又一次扑向已经倒塌、烟尘滚滚的候车室救人,他的10个指头、手臂和肩膀都受了伤,鲜血直淌。当他再一次钻进摇摇欲塌的水泥板下去抢救一个小男孩时,被屋顶上掉下来的一块断砖砸破了后脑勺,鲜血流到脖梗,但他仍然不顾危险,继续向前从砖垛瓦砾中把孩子扒了出来。而王彦修却被强余震滑下来的水泥预制板砸断了双腿,因流血过多而牺牲。后来王彦修被中央军委授予“雷锋式的好战士”称号。体现在王彦修这个伟大的普通一兵身上的军民一心、患难与共、舍己救人、勇往直前的悲壮精神,是对唐山抗震精神的生动诠释。他以短暂的人生实践,谱写了哀婉感人的生命之歌,展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崇高的人格魅力,竖起了一座令人仰视的思想道德丰碑,永久地召唤着人们的心灵。
地震后人们吃饭喝水都很困难,许多人把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一碗水、一个苹果、一个茄子和别人分着吃。为了生存,人们自发地结合一起,形成了许多特殊的社会群体,亲如一家,过着“共产”生活,有饭同吃,有难同当。共同的命运使人际间距离缩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表现了空前的凝聚力。
“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唐山人民在特大地震面前,勇敢地与肆虐的震魔抗争,捍卫生命的尊严。在极端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悲观沮丧,不退缩屈服,顽强地挺立着;并且很快投入重建家园的劳动中,艰苦奋斗,攻坚克难,表现了坚韧不拔、刚毅自强的英雄主义精神。
开滦赵各庄矿5名工人:陈树海、王树礼、毛东俭、王文友、李宝兴,地震后被困在漆黑的井底巷道,他们扒开塌落的矸石,一寸一寸地奋力向外移动,在毫无食物的情况下,靠地下水维持生命。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以极其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坚持了15天之久,终于获救脱险,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46岁的妇女卢桂兰地震后被压在商业医院大楼的底下,13天没进粒米滴水,饥渴极了就吃把土,喝自己的尿。她与震灾顽强抗争,一直没有绝望,她一遍又一遍地唱着革命歌曲:“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她一定要活着出去。13天后,终于被救了出来,创造了“超越人类生命极限”的奇迹。这就是唐山人顽强的适应生存的能力和不屈不挠的生命精神。
活着,人们以不同方式诠释着自己的生命价值。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在中国精神的天空,张勇、王彦修、陈树海……豪气盖云。这些“凡人英雄”是撑起天幕的脊梁,他们生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大地震后的唐山惨不忍睹,从死神手中被夺回来的幸存者生活极端困难。原来市区宽阔的路面已使行人难以插足,车辆更无法通行。路边停放着一排排用被褥包裹着的尸体。活下来的人们,在残垣断壁之上用棍棒、塑料布或油毡搭起了一个个勉强可以躲风避雨的小窝棚,架起锅灶,从路边排水沟里或到附近工厂的水池里掏些水,捡拾一些能填口的食物,煮一煮充饥。有一些市民聚集在废墟上,仰望天空,双手不停地摆动着,等待救援的飞机空投大饼和饼干等食品。许多人赤身裸体,有的年轻妇女也只是在胸前和腰间裹着一块布。经受劫难的唐山人把一切不幸和悲哀都咽到肚子里,要顽强地活下去。整个城市很少听到哭声,也很少看到眼泪。“无泪的唐山!”——英雄的唐山!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的、情感的力量。大地震虽然摧毁了唐山城市所有的物质存在,但是不可能毁灭唐山人顽强的生存意志和生存能力。
震后初期幸存的人们自己动手撑起了各式各样的窝棚容身。后来在解放军的帮助下,老幼齐上阵,修建了简易房屋,至1976年11月15日,唐山市区及各县共建简易房187.9万间,基本上解决了越冬住房问题。所有灾民无一冻馁,是救灾史上的奇迹。也是唐山人顽强生存能力的鲜明体现。
震后不久,英雄的唐山人民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了亲人的尸体,就投入到恢复生产的劳动中来,进一步突现了力克时艰的生命意志。震后第7天,唐山市自行车总厂组装了第一批自行车;震后10天,开滦马家沟矿开始出煤;震后14天,唐山发电厂恢复并网发电;震后20天,唐山钢铁公司炼出了第一炉钢水。经过1年多的努力,到1978年1月,唐山市工业产值已超震前水平;曾被外国人认为至少需要20年才能全面恢复生产的开滦煤矿,仅用1年时间就达到震前生产水平。
唐山人民发扬了用鲜血与生命凝成的“抗震精神”,从1978年3月开始全面展开了城市的重建工作,继续勇往直前。到1986年唐山抗震十周年时,基本上完成了复建任务。市区建成120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600万平方米厂房及公用设施。震后新城,高楼林立,通衢如织;郊区农村瓦舍清新,翠荫夹道。又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雄踞北国的土地。它的城市功能比较齐全,经济和各项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社会安定,处处呈现生机,正满怀信心地努力把唐山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
(作者为唐山师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