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教育·观察 上一版   
下一篇

韩城中心小学

深耕红色教育 让学生精彩绽放

记者 赵欣 实习生 庞佳妮

▲图为学生们认真上课。 ▶图为学生制作的作品。 记者 刘大民 摄

在路北区韩城这片具有着丰厚历史底蕴的土地上,韩城中心小学以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学校任教的傅惠轩烈士精神为根脉,融入新时代创新元素,为学生生命自由绽放提供坚实的价值坐标和精神能量,让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一路一园两台”尽显“无声之教”

金秋九月,刚迈入韩城中心小学校园,就立刻进入了“一路一园两台”红色教育场域。学校构建的“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螺旋式上升的红色教育体系,通过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达到“无声之教”的境界。

“爱国之路”是从校门至主楼的必经之路,铺设刻有新中国大事记的“时间地砖”,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香港回归……学生们在行走中油然而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园”是惠轩园,有惠轩文化广场、傅惠轩雕像、生平纪念碑、全国第八块“育人品牌荣誉碑”等。学生们在这里学英雄精神、走英雄道路、做英雄传人,从而更加热爱脚下这片英雄的土地,坚定树立爱国壮志。

“两台”是教学楼前大台阶东西两侧主体景观,包括“古台追忆”和“古城寻踪”。古台追忆展示“地道”“古树”“古碑”等韩小十景,古城寻踪则展示“两河抱城”“慈云阁”“点将台”等韩城十景。所有资料都是由学生们通过项目化学习,自己走访、搜集整理而编写的。在搜集过程中学生更加了解学校百年历史,了解家乡历史文化,激发出“爱校、爱乡”情怀。

80余载校歌强化使命担当

“古台巍然秀水滨,我学子如云,修德益智,康体乐群,日新又日新。淬砺精神,鹏程万里,造福全民,努力在青春。”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以及每周一升旗仪式上,1900余名韩小学子都会唱响这首嘹亮的校歌《努力在青春》。校歌仅46字,简洁隽永、铿锵有力,如同一面精神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亲爱的傅惠轩老师,您当年用《救国报》唤醒民心,今天我们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塑造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在开学典礼“时空对话”特色活动现场,利用AI技术,数名党员教师、团员青年和少先队员代表分别与李大钊、傅惠轩、王二小等先烈对话,告慰先烈的同时汇报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活动中,韩城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姚敏还向命名“傅惠轩中队”“周士森中队”“杨成武中队”的新中队授旗,师生在长城展板上粘贴“我的爱国微行动”卡片,场面令人振奋。

“今年的清明节,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奔赴傅惠轩烈士牺牲地——丰润北部腰带山妈妈洞,沿着先辈的英勇足迹前行,体悟到革命历程的艰辛与伟大。”五年级的李芮杭从这次清明校外祭扫活动中汲取了奋进的力量。他自豪地告诉记者,自己担任学校国旗班护旗手,“现在生活学习条件这么好了,我要加倍努力,提高学习效率,以实际行动告慰烈士的忠魂!”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冀东英烈傅惠轩》在各种活动中精彩上演。小演员们用纯真而充满力量的表演,展现烈士为理想信念舍生忘死的崇高品格。

校歌词作者、冀东英烈傅慧轩于1937年至1941年在韩城小学任国文教师。他亲眼目睹了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和人民的苦难,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遍访校园周边,将辽将韩昌点将台遗址与西侧秀水的环境特色融入歌词,又结合学校立德树人的理念,创作了这首校歌。

1941年,傅惠轩参加革命工作,任冀东地区第一张党报《救国报》(《唐山劳动日报》前身)刻写员、《老百姓》主编。1942年6月3日清晨,丰润腰带山遭遇数百日伪军围山“扫荡”,为掩护百姓隐蔽,正在此采访的傅惠轩与当地党员干部一行12人在“妈妈洞”主动暴露目标,奋不顾身吸引敌人火力,终因弹药耗尽,壮烈牺牲,年仅30岁。

80多年后,傅惠轩烈士谱写的校歌还在韩小激情传唱,他的事迹在一代代师生中流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也激励着师生不断奋进。

把红色教育融入特色课程体系

韩小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特色深度融合于真实情境之中,通过项目化、主题式的学习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理念内化为品格。

在这里,记者看到孩子们不仅可以练习书法、绘画,还能接触掐丝珐琅画、传统造纸等非遗工艺,更能在创作中融入红色主题——用热转印技术将革命故事、家乡景物等制成版画印在T恤、瓷器和纸袋上,在制作中感悟动手创作的精神内核。

国旗班训练、寻访烈士足迹、军训、新生入学“校史第一课”、毕业典礼“从红色起点走向未来”等德育融境课程将爱国主义教育置于真实情境;绘制傅惠轩绘本、创作演出实景剧、惠轩诗词展,这些美育融境课程让孩子们在艺术创作中感悟英雄精神;智育融境课程通过项目化学习,以小先生论坛的形式展示祖国传统文化和建国后的伟大成就,通过亲子阅读,讲述红色故事;实践融境课程则通过开展义写春联、暖冬行动、社区小主人等实践活动,将关爱与社会责任践行于现实世界。

秋天的校园,豆田里的豆荚在风中摇曳,那是生命的礼赞,也是孩子们成长的注脚——愿每一个孩子都如这豆株,在校园的沃土里舒展枝叶,结出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荚”,在未来的岁月里“志高行远”,成为怀揣报国理想又具备现代素养的高远少年。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