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悦读 上一版   
上一篇

2023,阅读盘点

□ 路来森

每年岁末,我都会对自己一年的读书,进行一番盘点。尽管,年初时早就做过初步规划,但阅读,也像做其他事情一样,难免走“偏”。

我阅读的书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文学类书籍;二是读书类书籍;三是文化艺术类书籍——主要是谈绘画的书籍。

根据记录,2023年,我完整读完的书有54本,当然,还有一些没有读完,或者零星阅读的书籍。

在这54本书中,文学类书籍,涉及的作家主要有:外国作家毛姆、简·奥斯丁、亨利·菲尔丁等;中国作家,则是汪曾祺、王祥夫、黄裳、钟叔河等。读书类书籍,涉及的作家有:叶灵凤、孙郁、陈平原、陆灏、胡洪侠、朱航满等。文化艺术类书籍,则主要有:朱良志、宫崎法子、柯罗、“元四家”、“明四家”等。

毛姆的作品,我读得相对集中,我进行的是“研究性”阅读。

陈以侃翻译的四卷本《毛姆短篇小说全集》,我做了通读,其中一二两卷,还读了两遍,由此,我就对毛姆的短篇小说,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他的小说取材、叙事节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叙事方式等等。长篇小说,正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读过的只有一部,那就是毛姆的《人生的枷锁》,该书是毛姆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读此书,我是结合英国传记作家赛琳娜·黑斯廷斯的《毛姆传》进行的,读毕这两本书,也就对毛姆的生平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如:毛姆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他走向成功的奋斗过程、他的每部作品的基本分析等。毛姆的所有随笔,我通读一遍,包括:《总结》《书与你》《作家笔记》《兴之所至》《十大长篇及其作者》《一得之见》。读毛姆的种种随笔,就明白了:毛姆是怎样读书的、怎样积累写作素材的,毛姆对自己生活及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毛姆对一些世界名著的认知和评价、戏剧观和小说观等等。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和亨利·菲尔丁的《汤姆·琼斯》,我都是一气儿连读两遍。我在读大学中文系时,曾经阅读过不少世界文学名著,但那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出于兴趣而阅读,说实在的,收获并不大,若干年后,基本忘却。而再次阅读这两本书,是从文学写作的角度阅读,才真正感受到了“名著”的魅力。

中国作家,我阅读相对集中的是汪曾祺和王祥夫。

我手中,有多家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文集,但最喜欢的还是“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十卷本文集。这一套文集,是基于汪先生最初单行本的基础上的,因之,阅读时,不仅能欣赏到先生文章之魅力,还能见得他文章写作的风格变化,以及其文章中所呈现出来的微妙的思想变化。汪曾祺的文章,魅力无穷,他的作品,是值得一读再读的。读王祥夫的散文随笔,你会发现,他的风格,对汪曾祺的风格是有一定的继承性的,都写得“随意”,都于简单、朴素的素材中,写出一种隽永、深厚的情味;文脉如流水,轻松活泼,自然顺畅。但汪曾祺的文章,思维的跳跃性更大;王祥夫的散文,则来得更为绵密、悠远。

读书类书籍,我集中阅读的是叶灵凤的港版三卷本《读书随笔》。读其书,能见得老一辈文人的阅读趣味和写作风格,还有他的视野风范。叶先生阅读广泛,文史哲、艺术并重,古今中外并重;他的文笔中,仍然留存着“五四”的痕迹,他的文风,仍然呈现着周作人式的“文抄”风格,其文章,语言精练、典雅;其思想,深刻、沉郁,大家风范昭昭然。

当然,当代读书人,其文章亦各具特色。孙郁沉厚、深刻;陈平原广博、贯通;陆灏是典型的周氏风格;胡洪侠则在书话中,呈现出新闻人的特质。

文化艺术类,我重点阅读的是朱良志。

这几年,我一直追踪阅读朱良志的作品,他真是文化艺术研究的奇才。他对绘画的研究,是以文化、哲学、佛学等为基础的,故而,不仅能精确地描述种种绘画作品、绘画现象,还能解释其背后的本质存在,真是深刻极了,深厚极了。

对于文化艺术类书籍的阅读,培养了我的综合鉴赏能力,获益多多。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