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一部读不透的古书,从秦汉到盛唐,这里激荡着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触摸古韵遗风,感悟汉唐文化,是我少年时的梦想。甲辰龙年春节假期,我终于踏上这片魂牵梦绕的热土,在人潮拥挤的喧嚣中,探寻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寻觅内心深处的宁静……此心安处是长安!
一步一景觅古韵
古城西安是中华传统文明的象征。气势雄伟的古建筑,厚重沧桑的古城墙,加之丰富多彩的新春灯会,白天庄重大气,夜晚华灯璀璨,流光溢彩,随处能触摸汉唐风韵。作为十三朝古都,这里处处有故事,处处皆风景,徜徉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实在是读不尽,欣赏不完。驻足每处,皆可尽情抒发思古幽情。
品读厚重的西安,需要慢下来用心读。这里能真切感悟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城市规划科学,古建筑遍地,街宽路直,方向感明确,即使是阴天,也不用担心迷失方向。乘坐地铁出行非常方便,可以抵达绝大多数景点。无论是漫步街头,还是游览景区、逛超市,经常会遇到身着唐装汉服的年轻人,有的与游客擦肩而过,有的与游客讨价还价卖东西。其实,很多人并不是在表演,而是融入生活常态。当然,也有特意体验唐装汉服的游客穿梭在古建筑之中。盛唐元素深刻在诸多细节里。我乘坐地铁,不仅注意到地铁站墙壁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大唐人物浮雕,列车悬挂的把手上也标有唐诗。
西安五日,天气多为晴好,偶遇阴雨,但丝毫不影响游览兴致。夕阳下,漫步古城墙,触摸沧桑斑驳的青砖,倾听千年前的战鼓声。随着人流缓步前行,城墙两侧偶尔传来身着唐装的卖货郎的吆喝声,与游客讨价还价,宛若穿越到盛唐长安街头……夜幕降临,古城墙上新春灯会流光溢彩,人声鼎沸,尽管交警、安保人员采取单行限流等措施,但有时还是堵得挪不动步子,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兴致依然浓厚。
登上钟楼、鼓楼,惊叹于古人的建筑智慧。眺望繁华街头,凝眸历史深处,无论是夕阳下还是璀璨的华灯下,亦实亦虚,宛若穿越到大唐……漫步大雁塔广场,在玄奘的巨型雕像前,我品读坚韧与虔诚。登上大雁塔,我感悟佛学的博大精深。七层楼阁塔逐级而上,空间越来越狭窄,心胸越来越开阔。纵使读不懂塔内珍藏的碑文与经文,但登上塔的最高层依然可以慢慢感悟“万古长风,一朝风月”的超越境界。
古今交融续文明
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更是将大唐元素推向极致。这里是光的海洋、人的海洋。
当晚入住宾馆后就慕名来到大唐不夜城。已是深夜,不夜城依然人流涌动。从慈恩西路南行,一排排树枝上悬挂的诗句在灯光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一组组形态各异的大唐人物雕像将人们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安不夜城。无论李白写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还是刘禹锡写的“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在动感十足的音乐中,我们可以尽情与“大诗人”互动,咀嚼儒家文化。一位来自佛山的小伙子与李白扮演者对诗,“李白”说上句,小伙子接下句,对答如流,持续足有数分钟,过往游客不住竖起大拇指。由于第一次游不夜城已是深夜,时间仓促,我又冒雨重游不夜城步行街,在喧闹中寻找读书阁里的宁静。
在大明宫遗址公园,没有城楼上的拥挤人群,正适合寻踪古迹。自然风光与人文古迹水乳交融,看着一件件珍贵的出土文物,我眼前浮现出教科书或影视作品里的画面。傍晚,参观露天古长安微缩景观图,天空突然飘起小雨,驻足景观图前,俯瞰整个“长安城”,想起杜甫赞誉唐太宗李世民的诗句:“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作为封建君主,李世民政治思想难能可贵,他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并以此自警,道出“贞观之治”的深层次内涵。他希望大臣“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正是他的开明与气度,贞观朝涌现出诸多敢于直谏之臣,如名臣魏征,善谋的房玄龄,能断的杜如晦……我顿悟,一个文明与自信的社会,离不开包容与开放。
离开西安前最后一天,天气阴沉且降温,空中弥漫着雾霾,但我还是游览了华清宫。这里不仅拥有骊山雄伟的自然风光,更有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还有民族危亡之际震惊世界、影响历史走向的“西安事变”遗址。我不顾旅途劳累,详细参观华清池、“西安事变”遗址,而且还登上骊山顶峰烽火台,再次感悟古城的厚重历史文化。
六夜五天的行程,游览一般的城市时间应该非常充裕。尽管乘坐地铁非常方便,但还是无法做到古人“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潇洒。由于假期游人太多、预约门票不便、住宿出行缺乏详尽规划等因素,我只是匆匆感悟汉唐遗风,连秦兵马俑、西安事变纪念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华山景区都没来得及去。
西安的历史是半部中华史,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诸多开创性举措,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文明延续的深厚基础。汉唐创造出来的文明惊艳世界,文化影响至今。我注意到,西安很多街道种植柏树,彰显这座古都冬日的生机与不朽魅力。
此心安处是长安
今年是我春节假期首次远行,我选择西安不仅是因为古城独特的魅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心深处的西安情结。
也许是年少时读了很多隋唐连环画故事,中小学生时代背诵了太多唐诗,大学时代喜欢唐宋文学。自己对西安一直有一种挥之不尽的情结。西安之行,我不仅触摸到汉唐古韵,品尝到美食,也体会到西安人的朴实与文明素质,唤醒诸多过往记忆。漫步古城墙,置身流光溢彩的新春灯会中,我想起读初一时元宵佳节第一次在迁安县城观赏花灯的情景;途经西安体院,我想起自己采写从这里走出的运动员;途经武警工程大学,我想起在这里读书度过青春最美年华的王成龙烈士;途经陕西省作协,我想起那年盛夏边打工边听收音机里播放的著名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陕西师范大学更是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记得大四那年向往西安,想报考陕西师大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学忠先生的唐宋专业。我冒昧给张学忠先生去了封信询问报考事宜,张学忠先生很快给我寄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虽然后来我没有报考陕西师大,但张学忠先生的信件我保留至今。
西安行,品读的不仅是古韵遗风和儒、释、道文化,更有心灵深处的宁静,此心安处是长安。千年古都,果然是每位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