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71年后的祭拜

□张国印

凡人也有故事,而且可能是不一般的、不同凡响的故事。文史爱好者马长龙向我讲了他的故事,确切地讲是他家族的故事,听了令人感叹亦感动!可谓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家与国,灵与肉,血与火,都融在了故事中……

1942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天刚刚放亮,太阳被寒气托着,颤颤地从东山升起,放着些淡淡的、白白红红的光,终于又被一块块乌云遮盖,天地间昏昏暗暗起来。村北几十里之外长城关口刮来的白毛风号叫着扑过来,一边吞噬着地上树叶草枝以及路面黄土,一边向南刮去,把寒冷留在了重山围裹着的马家峪。

突然,几声枪响,惊醒了尚未起炕的村民。“跑反”不迭的村民被抓,圈在村头开阔处,老老少少一片。显然,日本人是为报复而来的——遵化马家峪村人当八路、藏八路、供军粮、送情报,处处与倭寇为敌,早已让日本人痛恨不已。在一番哄骗利诱无效后,杀戮开始了。人群中拽出一个问一个:谁是八路?谁私通八路?不说或说不知道的,一个字——死!寒风继续在吼叫,在哀号,在哭泣。人,一个个倒下,鲜血在流淌……

冬日天短,尤其是大山中的马家峪村,可那一天是何等的漫长啊,严刑拷打,折磨不尽,刀枪杀戮,血流成河。直到血色遮盖了夕阳,鬼子们疯狂野蛮的行径才住手。

血色残阳,那一天,成了马家峪人黑色的记忆!

这是抗日战争中遵化众多惨案中的马家峪惨案,43名村民被残忍杀害。次日,山中多了43座坟茔,白幡飘动,群山哭泣!

马长龙的曾祖父和曾祖母当时就在被围人群中。那时,他们的大儿子早已经参加了八路军,成为抗日队伍中的一员。是乡亲们宁死不屈,守住了秘密,保护了他们的性命。也正是乡亲们的大义,守住了抗日队伍和抗日积极分子的更多秘密,避免了更多的流血牺牲,使众多抗日人员家属幸免于难。

然而,抗争是残酷的,侵略者灭绝人性。两年之后,敌人还是知晓了马家底细,一个汉奸领着日本人追上远离村庄跑进大山的马长龙曾祖父,将其杀害。

和平年代,是对战争的疗复及记忆。按家人和村人的记忆,马长龙的二爷,即二伯祖父,是在给财主扛活时参军的,与1940年参军的大爷一样,同属抗日战争时期参军。但烈士证上写的却是1947年参军。据《遵化县志》载:“1947年3月开始土地复查运动,6月,全县普遍展开,各村成立农会,斗争地主富农,劳苦农民分到了土地和浮财。”另外,二爷如果是1947年参军,而1949年执行任务路过回家时已经是骑马的军官了,升职能有那么快?有种解释说战争年代提干快——战场搏杀一刻千金,压缩了时间,浓缩了经历。而留下的疑问,无疑已经成为历史。

随着时光流逝,入伍时间是否准确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况且烈士二爷于家人和家乡而言,后来还有远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令人迷惑,令人难解。只是马家后人马长龙偏偏喜欢文史,尤其家乡革命史令他痴迷。故此,二爷的一切都在他的关切之中了。

中国革命史中,总有伟大的母亲身影闪现着、屹立着。她们颠着一双小脚,艰难地与正义同向,朝向光明,一步步或跨沟过坎,或跋山过河,用她们柔弱的肩膀扛起并不匹配的重担,承受了难以承受的心灵苦难。

曾祖母秉持民族大义,先把大儿子送到抗日队伍里,接受战争的洗礼;1944年丈夫遇害,她咬碎牙咽下肚子,擦干眼泪,又把二儿子送进革命队伍;解放战争中,遵化组成担架团,三次出征,参加辽沈、平津战役,史称“万人担架团”,威名远扬。现在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内存有这支英雄队伍的大幅照片和事迹。而在这些抬着担架、有些人腰里别着枪的特殊群体里,也有她老儿子的身影。

于是,日子中有这样的情景出现了:燕山丛中的小村马家峪,一个简陋的农院里,早早晚晚、里里外外、进进出出中,只有一位老太太的孤独身影——她的三个儿子在不同地点,一起在战场上拼杀着、战斗着。

马长龙的二爷失踪了。战争年代彼此分离属于自然——不见人、没有音讯,亦在情理之中。而失踪则是找不到人了,还是在得知牺牲消息之后。

1949年4月20日至6月2日,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以摧枯拉朽之势占领南京及众多城市和地区,加快了解放全中国步伐。随之抽调5.3万名各方面干部南下,史称“南下干部”,征粮剿匪,建立地方政权。

马长龙的二爷,身为部队军需干部,随队伍过长江不久就牺牲了。噩耗传来,曾祖母拿着二儿子的照片,边看边哭边喊:儿啊,儿啊,你在哪儿啊?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五年,十年……哭得双眼模糊,近于失明。攥在手里的照片,长年被泪水浸泡,慢慢地变成了白版。之后,又攥着白版照片念叨着、哭泣着,直到1963年冬季去世。

其间,家人及其亲朋好友四处打听,包括与二爷前后参军的军属和烈属,更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可谓不遗余力,却终无烈士信息。

68年之后的2018年转机出现,烈士下落终于传到马家峪。长期关注有关烈士的各种信息,相信有朝一日定能找到二爷的马长龙,联系到河北志愿者张红琢先生,得知二爷牺牲地。而在此之前,烈士牺牲地政府专门建立组织,通过专门人员发布信息,远赴江北大地寻找烈士故里,找到了很多烈士原籍。

马家老少,欣喜若狂,揣着几炷香,急赶祖坟地,告知了地下先人。

1949年12月9日,国民党第22兵团司令兼72军军长郭汝瑰,率部2万多人在四川宜宾起义投诚。1950年3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川南军分区派干部战士1000多人,组成军事代表团,进驻72军进行改造和组织整编。其中,分配到驻在代寺镇的72军233师697团的军事代表有50多人。

1950年3月26日,驻川南富顺县代寺镇的投诚部队697团叛变,我27名军事代表被残忍杀害,这便是著名的27烈士惨案。27人名单中的马万宇,就是马长龙的二爷。

2021年夏,受自贡市富顺县邀请,马长龙作为烈士亲属自家乡南下,踏上了这块有二爷洒下鲜血、留下生命的土地……

6月2日上午,富顺县五府山烈士陵园,细雨如泪,风在哭泣,苍松肃立,翠柏默哀。马长龙手捧鲜花,移步二爷墓前,待双膝跪地时,已是泪流满面。情到处,一声喊:二爷呀,我是您孙子,我看您来了!恰似引爆了山崩地裂,引爆了71年的疼痛与思念,引爆了71年的隐忍与无奈。71年,两万五千九百多天的等待,曾祖母度日如年,几乎哭瞎了两眼,泪水洗白了烈士照片,直到去世;71年,两万五千九百多天,春寒夏暑,秋风冬雪,绵延了四代人的长久期待:71年,两万五千九百多天,河北遵化与四川富顺,从北国燕山到富顺西湖,四千里路相隔,山重水复,今日终于如愿——烈士马万宇与家人“相聚”……

马长龙将家乡的核桃、花生、水果罐头摆在墓前,将家乡的水和酒洒向坟头,又小心掬起一抔坟头土说,带着这抔土,二爷您就可以魂归离别71年的故里了……

又到清明,谨以此小文寄托哀思,向革命先烈致敬!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