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偶然参加中信出版社的转发抽奖赠书活动,没想到真的中奖了。更出乎意料的是奖品居然是一位“故交”——《草木有趣:跟着二十四节气过日子》,作者是殷若衿。去年曾在微信读书读过这本书,当时就觉得它与众不同,特意做了标记推荐给朋友。时隔一年,竟然收到了纸质版,缘分不可谓不深啊!
相较电子版来说,纸质书拿在手里更多了一份熨帖感,一份真实感。单那描绘了江南采莲的封面就让这个清冷的早春突然多了一份扑面而来的温暖。当下,北国万物尚未萌发,但这一片绿意盎然的色彩就这样闯进了眼中,落入了心中。从头翻看那曾经阅读过的文字也多了一份熟悉感,就像老友重逢,亲切而温暖。这次阅读比上一次的走马观花多了更多的感触,也发现了这本书更多的细节妙处。
首先,这是一本色彩之书。
四时风景本就五彩斑斓,作者又匠心独具地将每一种植物都以传统国画的手法描绘于文字之间。芰荷、官绿染就的菜薹、荠菜;碧山、春辰绘就的兰草、春笋、柳芽;唇脂、长春、杨妃色层叠晕染的杏花;朱樱、凝脂调和出的辛夷;沉香、玄天、福色与春辰点染出椿芽的清香;朱湛为瓣、栀子为蕊是晚春的蔷薇和从春开到秋的山茶;秋香、拓黄、松花色的枇杷如蜜、金桂飘香、蜡梅吐幽、佛手清供;焰炽、落霞的榴花如火;与凝脂色最搭的是栀子、白兰还有茉莉花;黄河琉璃配松花色,寥寥几笔勾勒出的是菇茑果;荷花不需说,主色必须是菡萏加芰荷色;成串的葡萄是齐紫、桔梗紫、紫薄汗的渐变;群青与凝夜紫调和后的牵牛花让盛夏多出一份清凉;青骊、苏方为主色的荸荠模样可爱、冻梨憨厚朴实……每一幅画面里都能找到传统的中国色,淡雅而生动。
其次,这是一本韵律之书。
看着那些画面,脑子里不能不想起《满庭芳·国色》的旋律,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孕育出来的那些传统国色在这一瞬间尽显芳华。今年流行的那首《上春山》里一句“二月天杨柳醉春烟”唱出的是惊蛰的《杨柳》;“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是清明时节的《碧螺春》。谷雨时节的《牡丹》《蔷薇》,立夏的《芍药》,芒种的《榴花》,是昆曲《牡丹亭》里的姹紫嫣红开遍。夏至的《白兰花》里有江南里弄阿婆的叫卖声声,小暑日子的《茉莉花》中是民歌小调里那抹久久不散的清幽。“江南雾中雨,轻轻么落银沙,遮住了荷花塘,绕过了青山崖……”温婉的曲韵里则浸透了大暑时节的《荷花》香气。“俏不争春立两岸,花香直挂云天外”是立春时节的《梅花》……一篇篇文字里似乎都在飞扬着一串串音符,阅读的同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插入不同的背景音乐,真的是“有幸相逢见暖阳……入门始觉一庭香”啊。
同时,这更是一本美食之书。
特色美食有“一方水土一方口味”糯韧绵软的青团、温宫健体的艾草粥、补益脾胃的溏心鸡头米。有让人食之不忘的桂花糕、江南桂花糖、闽南丹桂茶露,也有融入作者乡愁中母亲亲手油煎的刺嫩芽,以及刺嫩芽蘸东北豆瓣酱。有苏州的荷叶粉蒸肉,亦有岭南的荷叶包饭。
以花入馔的单做粥食的便有梅花粥、茉莉花粥、山茶粥等,有炸玉兰花片的“芳脆激齿”,有简单腌渍即可食用的栀子花渍,也有牛酥煎牡丹的奢华。家常一些的还有茉莉炒蛋、菊花鸡、菊花天妇罗等等。
寻常可见有清炒菜薹的清甜,有陆放翁“小著盐醯和滋味,微加姜桂助精神”的荠菜香,有我与作者同爱的江南“腌笃鲜”的鲜咸浓汤、脆嫩春笋,也有“到处有之,嗜者尤众”的香椿拌豆腐、凉拌香椿、香椿炒蛋的独特香气。有秋天的石榴、秋梨膏,寒露过后的山楂糕、冰糖葫芦,冬日的冻柿子、绵密的柿子饼。有北方的“小人参”萝卜,也有“江南人参”荸荠,像黄瓜、玉米、山核桃、白菜、冻梨……这些平常之物更是不一而足。
饮有“令人好颜色”的桃花茶、桃花白芷酒,“吓煞人香”的碧螺春,可生津止渴、消除暑热的杨梅酒,有用花苞直接制成的茉莉花茶,也有需费功夫窨制的茉莉绿茶,还有以荷花花瓣、荷叶、莲子心为原料调配的荷花饮。有老北京的酸梅汤、通化葡萄酒,也有江南的米酒。
水果亦是色彩纷呈、口味各异。口感酸甜宛如胭脂色的樱桃,在《花经》中被称之为“有四时之气”的枇杷,让东坡居士“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荔枝,古人云食之“可益颜色”的水蜜桃,夏天的西瓜不仅可以解暑气,还可以瓜皮入馔盐渍佐餐或者做成西瓜鸭。
更有一物多用的梅子、板栗,可食可饮,可炖可烤。梅子排骨、青梅酒、梅子醋、栗子老鸭汤、栗子红豆糕、糖烤板栗……不同时节、不同地域的食材物尽其用,彰显了国人对时令美食绝不辜负的最大诚意,也充分体现了何为“不时不食”。
此外,书中还谈及了植物染,比如栀子染、艾草染,以及被称作“太阳之染”的柿染。
余秋雨在《霜冷长河》中写到“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这才完整和自然”。读这本书便能充分地体会到这句话所蕴含的真意。书中,在每个节气里作者都会用花、菜、果等不同植物作为代表,以其独有的绘画、美食、茶道、诗词、医药等多样化的方式记录描述出草木风物带来的四季更迭的仪式感。除此之外,还会有各种美食的制作方法夹杂其间,让人在读完美文之后,还可以亲手尝试做出文中那些美食,在满足精神食粮之后又能一饱口腹之欲。
通篇文字浅显易懂,更符合大众的生活方式,而非小众的消遣,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会到二十四节气的美好与温情,体会到草木本心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