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开平的衙门胡同

□ 李树生

开平于唐代武后称帝时设县治石城县,元代设义城县。明永乐元年(1403年),开平中屯卫由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移驻滦州西90华里石城废县,开平得名。在封建社会1400年间,虽然各朝各代的官吏在这里设置衙署,但对其建筑均无考证。在滦州、滦县旧志书中,对开平历代署衙也无只言片语的记载,只有矗立在那里240多年的衙门胡同所在地,默默地述说着自己的历史。

在开平三街一条与二条的连接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百米小巷。西头是封闭的,东头在1976年大地震前,有一座青砖砌就的巍巍拱门吞吐着来往行人。但见拱门上方悬挂着蓝底白字的街道名牌上,写着“衙门胡同”4个大字。穿行胡同中,北侧建有10个门口,南北通行的院落长百米,北门口设在三街二条。胡同南侧只有6个门口,因为胡同中间又出了一条向南通向西大街的耿家胡同。胡同南侧几家的宅院有百米长,也是房屋多、院墙高的大院,早年都是富贵之家。

走过衙门胡同拱门,坐北朝南的第一家门牌1号,虽然也是3间正房的院落,但建筑风格与众不同,显然不是普通的宅院。仅大门口就显示出威严气派,两扇红漆门,门扇转轴处有狮子狗石门墩相托,门上顶着门钹。登上三级台阶进入门口,距离门口1丈处矗立着一通影壁,青砖砌垒,青瓦悬檐,散发着其后的神秘信息。从影壁两侧绕过进入一条石砌甬路,直达3间正堂,“正大光明”牌匾高悬。从正堂后门穿过进入二堂,有卧室、书房、会客厅。卧室是官员一人居住的,而不是官员家属居住,因为封建社会的官员不允许在原籍500华里内做官,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家眷随官员赴任。衙门就是开平把总署。听老人们讲“古”,经常提起开平富户刘玺,于嘉靖十五年(1810年)捐资建筑开平把总署。

清朝兵制,凡千总、把总,经制外委所统领的绿营兵都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开平汛设把总,正七品官员,是清朝兵制最低级军事官员。据《开平区志》记载,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开平把总周起升算起,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历经6代皇帝的106年间,先后曾有21任把总镇守开平。

民国时期,“衙门”变成了“滦州商会丰滦分会”的办公场地。新中国成立后,衙门口出卖给陈、李两家个人居住。1976年地震毁坏了房屋建筑,震后由自家恢复建设,但1号院建筑风格大不如200年前,建筑物容颜也失去了当年风采。只有悬挂的搪瓷门牌上依然清晰地印记着“衙门胡同”,不时提醒着人们的记忆。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