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子
我同学,怀孕三个月,遭遇感冒发烧,她愣是一点布洛芬没用,一遍遍物理降温,最后刮痧术都用上了。视频里,她给我看,颈、肩、前胸,一道道暗紫色的印子触目惊心。“退烧后就没再反复,也没咳嗽,老天眷顾,我的宝宝安全啦!”她一脸的喜悦。
彼时,我正在读朱永新的《母爱的学问:名家忆母亲》。我读序言给她听:“……《列女传》认为,母亲怀孕以后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关系到胎儿的成长,清浊美恶,智愚贤否,所以要求母亲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
“母亲在一个人的生命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她说,“刚刚走在做母亲的路上,就已经体会到了。当妈不容易呀,需要智慧与顽强!”
放下手机,我继续游走于温暖且深远的母之教泽中。
作者朱永新,是一位教育家,他的这本书不同以往写母亲的文字,朱教授是 “用一双教育的眼睛来选编的”。每篇散文后面,他还书写了自己的 “教育感悟”,从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的角度阐释母爱的智慧,引导读者领会母爱的教育意义,学会在家庭教育中如何爱孩子、教育孩子。朱永新希望“这本书,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而是兼具文学性与教育性的读本。”
读来真是大有裨益。
第一篇是胡适的,对于三岁丧父的胡适来说,母亲的重教、宽容、克制、顾全大局等美德,对他的影响至为深远。文中这样写:“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作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胡适母亲这个教育方法特别好:理性而严明地责罚孩子的错误。我发现,在生活中,很多家长面对孩子错误时,往往自己先失去冷静,把孩子暂时的错误永久化,特殊的问题一般化;甚至,随口而出自己都无法兑现的惩罚,比如“我不管你了!”“你爱咋地咋地吧!”等等。其实当家长处于非理性的状态时,就很难达到让孩子正视并改正错误的教育目的。所以胡适这样写:“……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郭沫若的《芭蕉花》读来也令人深思。他的母亲得了头晕病,十分痛苦,需要芭蕉花入药治疗。当年才五六岁的郭沫若和二哥,就爬进了私塾的园子偷摘了一朵芭蕉花。母亲问清了花的来历后,非常生气,立刻叫郭沫若和二哥跪在床前,呵斥他们为“不争气的孩子”,称“为娘的倒不如病死了好”。
仔细想,病中的母亲盼花心切,但没有忘记育子的重任,坚守“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信条,第一次责罚了心爱的孩子。母亲是把孩子的品德看得比治病还重要,比生命还可贵 。“惜钱休教子,护短莫投师。”“积金不如积德,善虽小,不可不为。” 这样的爱才是真爱,才是有价值的母爱。
老舍忆母亲,说母亲给他的是“生命的教育”。他细细描述了母亲,勤劳、热心、疼爱儿女。老舍的母亲有她独特的性格——软中带硬,并且,这种性格在老舍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母亲去世一年后,老舍才从家书中得知噩耗。他悲痛感叹:“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母亲是带领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人。母亲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人格形成都有深刻的影响。读完此文,不禁让人感叹:不要小看摇摇篮的那双手,她强大到足以推动世界。
乔治·赫伯特说:“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想想,我的成长也离不开母亲的辛苦付出。我的母亲是老师,也是我的小学老师,她从来不教我死读书,而是从小就带我出去旅游,学这学那,尽管我没有在哪一方面显出天分,但是母亲坚持要我变成一个见过世面的女孩子,最后还让我出国读了研究生。
其实,母亲嘴里的见世面,就是不断突破自己生活的边界。就像她先教语文,后来挑战自己去教英语,学书法,学国画,学诗词,学朗读。她经常跟我说的是,只有不断见过世面,不断学习,把你自己各方面都提高上去,你才能结识配得上你的人,将来,才有条件给自己的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如果自己还是个孩子,就要把孩子带到世上,那不会成为合格的母亲!
每一位好母亲都会造就一个好孩子,每一个好孩子都源于有一位好母亲!上班这几年,我努力工作,积极上进。我弹钢琴,打架子鼓,学茶道,练瑜伽,潜移默化中,我在践行着母亲的人生观:但凡能让内心更丰富的事情,即便强迫自己也要多去尝试。女人就要多见世面。
母之教泽,温暖且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