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出门向东,走了一百多米就到达了。而我们从课本中走出来,填补了整个青春年少,感慨万千,却也觉得十分奇妙。百米远的距离,鲁迅便体会到了生活的情趣。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往往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就步行三分钟的距离,也难怪鲁迅迟到一次私塾先生便严厉批评了他。我想,就凭他在文章中写的这“一路景致”,我们深处其中也会迟到的,不得不感叹鲁迅的学习环境真的很美。
古朴的屋子、斑驳的旧书、沉闷的课堂、须发花白的老师,无论是先辈还是今人好像对这样的学习环境,多少有一些提不起精神和兴趣,更何况是如朝阳般活泼好动的孩子们。郁郁葱葱的百草园却与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微风吹过,花、鸟、鱼、虫生机盎然。当阳光穿梭在课堂窗棂之间,瞬间变幻出的美丽花纹在地上默默地舞动。当人与动物、景物和谐共处一个画面的时候,读书便成了另一件美好的事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1926年写的,到现在也快100年了。100年前鲁迅从百草园走到了100米开外的三味书屋,读着这些书中文字,我们依然感觉不到陌生,反而很亲切。不禁感慨,从前的孩子童年乐趣多、快乐的玩法也很多,不用花钱孩子们也能玩得如此不亦乐乎!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中展现了自己的“铁汉柔情”。百草园是一个充满着生机和童趣的童年栖息地,是鲁迅一生中短少的、最美好的阶段。百草园、三味书屋这两个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他童年的两件非常重要的事:玩乐和学习。玩耍是儿童天性,鲁迅通过两地生活的对比将儿童刚开始上学、天性被压制的难以习惯写得淋漓尽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启发孩子们天性的重要性,不要过早地给予孩子们太多的责任和压力,一切顺其自然。
百草园也只是这小园子而已,但在还是孩子的鲁迅眼里,它却无异于天堂。人长大后,懂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不容易快乐。就像下雨天,成年人都撑着伞,行色匆匆,生怕弄湿衣服和鞋子。孩子们却不管不顾,在雨里疯跑着踩水,大声笑着,在水洼里跳着,此刻他们得到的快乐是无可替代的。
“童年的事已经记不得了……小时候的事都忘了……这都多少年前的事情了……”这些话常听人说起。我想,人总要长大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儿时记忆又何尝不是我们回不去的童年呢?童年是永远值得珍惜和怀念的,自由也是永远不可替代的,是不是我们可以先让自己先慢下来,重新去感受一下生活、自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年少时似乎没有读懂,如今认认真真地读上几遍。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每多读一遍都会加深对原文的理解,都会品味到字里行间的深情和对儿时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
多年后,当我们再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总觉得性格刚毅的他竟有如此温馨笔触,中年之际尚如此童心未泯、热爱生活,感觉我们也要做一个有趣的人。
一切都像是从前,一切又都不再是曾经。深夜,窗外的雨滴在玻璃窗上,恍惚间仿佛看到了年少的自己,台灯下书中的文字渐明渐暗,泪水早已模糊了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