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

—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7)

□ 王烁辉

(接上期)

4.辗转战斗在

长城线上“无人区”

日伪第四次、第五次“治强”期间,对冀东实行分割封锁,在沟壕如网、碉堡如林的形势下,解放区的游击战争困难重重。

1942年4月下旬至5月底,冀东八路军主力团突破长城沿线的封锁线,进入关外的热南地区。

热南,泛指热河省的锦承路以南地区,包括兴隆、青龙两县全境,滦平东部和承德、平泉、凌源等县的南部地区。南界长城与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相联,西经平北游击根据地与平西根据地相通,东可伸向伪满洲国腹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所以自伪满洲国建立以来,热南即被日本侵略者视为重要地带,建立了严密的殖民统治。

其实,自1940年春起,冀东区党分委便开始跨长城内外,深入热辽部分地区,宣传、组织、发动抗日群众,逐步开辟出青龙、平泉、承德等10个县的抗日游击区,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地方先后组建过12个区政权,还有4个联合县抗日政权。

随着冀东抗日基本区的鲁家峪、腰带山根据地相继被敌人占领,冀东部队和党政军领导机关,相继陆续转移到热南地区的王厂沟(喜峰口关外,今属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五指山等几块分散的山区坚持斗争。中共冀东地委机关曾设在八区的羊羔峪、天桥峪、马架沟和九区黑河川一带;专署设在十二区驴儿叫北山;军分区司令部设在马架沟村的杨树沟、军分区供给处设在八区的窟窿石大北岔;军分区卫生部设在大马架沟……

新开辟的游击区军民抗日烈火越烧越旺,敌后工作环境也相对比较稳定,这给建设根据地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本地群众和党员干部的保护与隐蔽下,冀东主力部队初到的前两个月左右,未与敌人产生正面冲突,较好且迅速地开展了各项工作。

与此同时,冀东的形势却在1942年初秋再次开始紧张起来。

由于在之前冀东抗日军民进行的反“扫荡”战役中,日军连连遭到挫败,在冀东的四次“治强”目的远未达到。日军将冀东地区提到极高的战略地位,决定将对晋察冀边区的“扫荡”缩小规模,而集中重兵并从山东、冀中等地和关东军中抽调一部兵力到冀东,在华北方面军直接指挥下,对冀东进行大“扫荡”,即所谓“冀东一号终期作战”。

随着日伪军企图搞第五次“治安强化”大“扫荡”的情报陆续传来,根据上一次反“扫荡”的经验,为了不使报纸出版工作再次中断,中共冀东区分委和报社领导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届时采取远距离转移方式,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变被动为主动,将《救国报》也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关外去办。

按照这一设想,崔林先派出4位同志,北出长城,踏进深山,熟悉地形,联系群众,物色新的活动基地,最终选定关外的河南大峪(今属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和周边一带作为转移地点。这一带,此时属于敌人卵翼下的“满洲国”范围内,也是敌人心目中的所谓“治安区”。敌人当时的侵华兵力不足,对于这一带暂无暇顾及。加之,驻扎在关外的敌人是日本关东军和伪满军队,而关内敌人为日本华北方面军与伪“治安团”,这些敌军分属两个指挥系统,行动上不能完全统一。因此,局势相对比较稳定。

报社同志们为反“扫荡”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对印刷物资的运送、报纸发行的线路等,都做了必要的安排,由各村堡垒户作为联络点和交通站,各点联结起来就成为看不见、抓不到的“地下运输线”。

1942年9月,日伪集结兵力5万余人,开始大举“扫荡”。这次大“扫荡”自9月中旬至11月中旬,与五次“治强”同步进行,施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妄图一举摧毁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

早有准备的《救国报》社同志们迅速走出长城。

转移到关外的同志们,目睹了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满洲国”境况,看到那里的老百姓在日寇、特务、军警的残酷压榨下,终日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惨境。同志们眼含热泪,将随身携带仅有的一两件单衣,甚至把自己身上穿着的衬衣脱下来,捐助给受苦受难的抗日群众,仍觉得这与群众对自己的帮助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群众,一经党的教育和领导,立即迸发出抗日的怒火。他们站岗、放哨、送军粮、参军、支前,在“满洲国”的一些地区,形成了抗日的热潮。

此情此景,更加激发了《救国报》 同仁救国救民的热情,更加坚定了他们抗战必胜的信心。他们提笔撰文,记录着敌占区人民的苦难与坚强,深情抒写百姓对我党和军队的拥护与无私帮助。

《救国报》的同志们记录下当地百姓的艰难,却没有描述自己当时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办报的。多年后,我们从知情人的笔下见到了当时的场景——1943年春被分配到尖兵剧社的卜雨同志回忆起他初到热南地区时所见:茅草搭成两个草棚,一个是司令部,一个是政治部。棚内有好几堆石头,一个大石头旁放几个小石头,这就是各科办公的地方。山沟里,炊事员用石头架起行军锅做小米干饭。饭菜熟了,没有碗筷,就摘下榛子叶当碗,折个树枝当筷子……

(待续)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