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爸爸在草地里逮蚂蚱的时候捉到了一只螳螂,爸爸说:“这只螳螂还没有长翅膀,不是成虫,不好确定是什么品种。”
到家后,爸爸仔细查了相关书籍,通过图片对比,基本可以确定它是中华大刀螳。测量了一下螳螂的大小后,爸爸推测,再蜕一次皮就能变成成虫了。爸爸还给我讲了一些螳螂的知识,比如我们这里最常见的有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薄翅螳、棕静螳和广斧螳五种螳螂,它们主要吃小昆虫或小甲壳虫,体型小一些的蜕6至7次皮能变成成虫,体型大的要蜕10次皮才能变成成虫,中华大刀螳就算体型大的。
我观察到它全身都是绿色的,放在我家的茉莉花上,要是不看着它,一会儿就找不到了。爸爸说:“这个绿色就是它的保护色,这样它既不容易被捕食它的小鸟发现,也不容易被它的猎物发现,既有利于保护自己,也有利于捕猎。”它的头是倒三角形的,能够灵活转动,两只眼睛大大的,长在三角形的两个顶点上。它的眼睛白天是绿色的,到了晚上就会变成黑色,爸爸猜测这大概就相当于人眼睛的瞳孔变化。它的两眼中间还有两根不长的触须,是感知周围环境和捕捉猎物用的。螳螂的颈部长长的,肚子扁扁的,我猜它应该是饿了。它的一对前足像两把大“镰刀”,“镰刀”上还有很多刺,大多数刺是不能动的,但中间有几根刺是可以前后晃动的,这样有利于抓捕猎物。它的中足和后足又细又长,但每只足都很有力量,能够禁住它整个身体挂在枝叶上。
爸爸用塑料餐盒给它做了一个窝,又在盖子上打了几个小洞,防止它在里面闷。开始它很害怕,在里面一动不动,非常警惕。到了第二天早上,它就适应了这个新环境,开始在里面转来转去。我在里面放了几只蚂蚱作为食物,蚂蚱很快就发现了螳螂,吓得一动不动。爸爸说,螳螂只能发现运动的猎物。于是我又放了一只蛐蛐儿,蛐蛐儿在里面上蹿下跳,不一会儿就被螳螂发现了。螳螂迅速做出捕猎动作,它收紧两把大“镰刀”,脖子用力往后仰,触须立得笔直,眼睛死死盯着蛐蛐儿的每一个动作。蛐蛐儿不知不觉进入了螳螂的捕猎范围,螳螂的大“镰刀”快速出击,蛐蛐儿瞬间感受到了危险,往后一跳,成功逃脱,吓得跑到另一个角落。不一会儿,蛐蛐儿感觉安全了,又开始四处乱跑。螳螂怕再被蛐蛐儿发现,于是它用中足和后足控制身体,让身体左右摇晃起来,就像一片草叶被风吹动似的。当蛐蛐儿再次进入螳螂的捕猎范围,螳螂没有给蛐蛐儿一点儿逃跑的时间,迅速出击,捉住了蛐蛐儿,等蛐蛐儿反应过来,已经变成了螳螂的美餐。螳螂先从蛐蛐儿的脖子开始吃,这样蛐蛐儿很快就不挣扎了。不一会儿,蛐蛐儿就被吃完了,只剩下几条没有肉的小腿掉落在地上。之后,它又吃了一只蚂蚱,肚子才鼓了起来,看来这次它是真的吃饱了。
我每天都会给它喂几只蚂蚱或者面包虫,它每天吃得都很饱,肚子总是鼓鼓的。
大约过了十天,它开始不吃东西了,我很担心,就问爸爸,它是不是生病了。爸爸说,不是生病了,可能是要蜕皮了,得把它放在茉莉花上,让它自己找一个舒服的地方。我赶紧把它放在茉莉花上,它爬啊爬,不一会儿就找到一处既舒服又安全的地方。它把自己倒挂起来,中足和后足紧紧抓住枝叶,确保自己蜕皮时不会掉下去。爸爸给我讲,螳螂蜕皮是从头和脖子的后面裂开,头和脖子先出来,再把前足拉出来,然后通过自己身体的重量把腹部、中足和后足拉出来,等快要掉下去的时候,它会用力把身体正过来,再用前足钩住枝叶,最后再通过重力作用慢慢展开翅膀。听爸爸讲螳螂蜕皮的过程,我感觉这也太神奇了。
由于它蜕皮要很长时间,我没有看到整个过程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我看它的时候,它那翠绿色的翅膀已经展开了,里面的飞翔翅是棕黑色的,非常漂亮。我真想摸摸。爸爸说它现在很虚弱,不能碰。
过来两天,它已经完全恢复,身体也变硬了,我又把它放回到饲养盒,它应该是饿坏了,连着吃了好几只蚂蚱和蛐蛐儿,没想到它的食量这么大了。
爸爸拿出《昆虫手册》,把它和上面的图片进行对比,确定它就是中华大刀螳,而且是一只母的,我和爸爸决定再去外面捉一只公的中华大刀螳,等到秋天再观察它们怎样繁衍后代。
我们给它捉蚂蚱的时候还捉到了几只棕静螳、油葫芦和多伊棺头蟋,很多我们都养了起来。
在饲养它们的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很多快乐,还学到了很多与昆虫有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