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作品充满奇妙的想象力,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以及美好的人文情怀,感伤又充满希望,天真又有哲理。他的作品具有超乎时空的慰藉力量,他的一生是童话与奇迹的一生。
1805年4月2日,丹麦欧登塞城一个鞋匠窄小破旧的房子里,一个大声啼哭的婴儿降生了。这个孩子就是安徒生。
他的父亲很了不起。小安徒生啼哭时,父亲便用读书来安抚他。这对于婴儿来说似乎并没有太大的用处,但是这个习惯贯穿了安徒生的童年,效果就不一样了。父亲出身贫苦没机会读书,只能成为鞋匠。这令他性格孤僻不愿与人打交道。有了孩子后,他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来陪孩子。父亲把自己的读书梦倾注在安徒生的童年里。
安徒生在做梦的年纪里,得到了家人充分的呵护,他的喋喋不休在别处也得到了回报。纺纱的穷婆婆总是给他讲童话故事,这些故事在安徒生心底发了芽。
在那个时代,妈妈已意识到打骂教育的落后,她和老师约定不可以用粗荆条鞭打孩子。可是有一天,这件事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安徒生什么也没说就跑回了家,妈妈二话没说就给他转了学。
他常常去剧院,和贴广告的男孩成为好友,为此得到了更多看戏的机会。如果去不了,他就盯着海报看,由剧名和人物来想象一整部戏剧。
战争爆发后,父亲去参军。没多久战争结束,虚弱的父亲身体变差,不久去世。父亲留给他一句话:“记住,天知道你到底能走多远,做就是了。”
母亲给别人洗衣服养活小安徒生,他一个人待在家中没事时,便给木偶做衣服读剧本,那是父亲在世时给他做的小小剧院。他认识了牧师的遗孀一家,见识到了有教养的生活,并第一次被人称为“诗人”。在她家中,他读了莎士比亚,开始笨拙地写戏剧。他兴致勃勃地念给邻家妇人,她嘲笑说:“你把戏写成了一件无聊又令人讨厌的麻烦事。”母亲不客气地说:“她这么说,是因为她儿子写不出来。”母亲是懂得支持孩子的。
邻家的儿子在织布厂工作挣钱,劝妈妈也把安徒生送去。妈妈因为担心整天找不到孩子只能暂时同意,可是老祖母却担心环境会带坏安徒生。正如她所料,这里环境低俗。当工人拿他开玩笑时,他什么也没说,再次冲出织布厂,妈妈立刻说不用再去了。
妈妈再婚的丈夫也是鞋匠,他很宽容。安徒生生活在图画和木偶剧院里,梦想着将来的生活。可当他说想当演员时,妈妈第一次表示反对。她觉得演员少不了挨鞭子饿肚子,不如做裁缝更安全。安徒生毕竟还小,他自我安慰,当裁缝就能为自己的剧院弄到更多的布片了。
他慢慢长大,经常站在妈妈洗衣时当捣板用的大石头上唱歌,梦想成为真正的演员。他酷爱读书,能够背下整部戏剧。这引起了几个贵族的注意,他们说:“你应该去上学。”
这一次,眼光有限的母亲依然认为当裁缝更好,可安徒生已经长大了,他为自己作主,独自去了哥本哈根。这一年,他才14岁。
在哥本哈根,他在剧院工作,受尽了白眼与挫折,因为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基础,作品常常显得漏洞百出,于是他就边写边学。
他的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也就是17岁时编写剧本,经过8年的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中展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开始系统地补充课本知识,历时5年。
1828年,他升入哥本哈根大学就读,创作日趋成熟。之后,他在旅行中创作,不断发表游记和歌舞戏剧,出版诗集和诗剧,毕业后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
安徒生一生创作童话无数,代表作有《小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至今他的作品《安徒生童话》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在全球各地发行和出版。
纵观“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的安徒生的一生,我们会看到爱是怎样将一株朴素的小花浇灌成一颗璀璨之星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