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悦读 上一版   
上一篇

清风半夜鸣蝉

□ 王艳

丰翠松 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与蛙声一样,蝉鸣,亦是夏日标配。

鸣叫者为雄蝉,雌蝉是“哑蝉”,不能发声。有趣的是,雄蝉每天卖力歌唱,恰恰是为了吸引雌蝉。

立秋后,蝉鸣渐少,所以有成语“噤若寒蝉”。

夏末秋初,雌蝉死前产卵于树上,卵孵化为若虫,钻进泥土,餐汁饮露,在土壤里蛰伏几年至十几年,几经蜕变后重见光明。

若干年的黑暗沉寂,换取半月的热烈光明,便是蝉的生命轨迹。

“夫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挠,长吟悲鸣”,隐忍、奋力、高洁,耐得住寂寞,这是儒生推崇的德行。

所以古代文人极爱咏蝉。

有人把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称作“唐代咏蝉三绝”。虞诗颂蝉之品格高洁,无须外力自能声名远扬,“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诗以蝉喻己,品性高洁却不为时人了解,“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诗写蝉饥哀鸣,树则漠然无动,借喻自己处境,“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更有甚者,以蝉自喻,还吃了官司的。

“推敲”鼻祖贾岛,出身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后以诗谒见韩愈,得昌黎赏识,还俗参加科举考试,但累试不中,四十四岁的贾岛切齿于科场不公,提笔写下《病蝉》诗,以刺公卿:“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此诗惹恼了当权者,贾岛与平曾等人被扣上“扰挠贡院”的罪名,号为“举场十恶”,被逐关外。

蝉,今人俗称“知了”,在先秦就出现了,其时称“螓、蜩、螗”。诗经《豳风·七月》有“五月鸣蜩”,《大雅·荡》有“如蜩如螗”。《卫风·硕人》写美人,赞她“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螓首,是说女子的美丽额头,方广如“螓”,螓为蝉之一种,“体小,方头,广额而有文彩”。

下文以词组串联蝉之趣味知识。

蝉冠与蝉鬓。参与编纂《永乐大典》的明代江西才子曾棨,有《蝉》诗云“逐鬓巧添歌女媚,制冠偏助上官荣”,便包含此二物。蝉冠,汉代侍从官所戴的冠,上有蝉饰,并插貂尾,亦称貂蝉冠,取其“清廉”之意(“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 西晋陆云《寒蝉赋》)。北周第四代皇帝宇文赟,头上戴通天冠,喜欢“加金附蝉”,他不喜欢臣子跟自己“撞衫”,看见有王公大臣戴金蝉,就下令让他们摘去。蝉鬓,是美人的鬓角发式,把两鬓梳理得如蝉翼轻薄缥缈,据晋代崔豹《古今注》载,魏文帝曹丕后宫莫琼树、薛夜来、陈尚衣、段巧笑四人十分受宠,蝉鬓,便是莫琼树所创。

金蝉脱壳。本意为蝉蛹蜕变成虫过程。《史记·屈原传》曰:“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蝉蜕变时,像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本体脱离皮壳,只留下蝉蜕挂在树上。为保证成虫两翅正常发育,蝉蛹必须垂直面对树身,上半身获得自由后,再倒挂着展开双翼,若过程中受到干扰,这只蝉将终身残疾,或将无法飞行或鸣叫,整个脱壳过程,大概一小时左右。元代关汉卿戏剧《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人们据此提炼出成语“金蝉脱壳”,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

蝉蜕。蝉脱下来的壳叫“蝉蜕”,为中药一种,可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麻疹不透等状。蝉蜕挂在树上,像标本一样,拥有完整的蝉蛹外形。老北京有一种工艺品“毛猴”,就是用蝉蜕制作的,老舍夫人胡洁青曾题诗:“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据说,清朝京城一家药铺小伙计挨了账房先生骂,心里不服气,就用四味中药材——蝉蜕(知了壳)做头和四肢,辛夷(玉兰花骨朵)做身子,白芨做黏合剂,木通做道具——粘了个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药铺老板抓住商机,把四味中药单独包装出售,称“猴料”,老北京买来给小孩儿粘猴玩,也成了传统。

蝉鸣。因听到蝉鸣多在白日,一度疑惑宋代辛弃疾“清风半夜鸣蝉”是否可信,后实地查访,确有夜晚鸣叫之蝉,华夏地大物博,蝉之种类众多,不可妄下定论。雄蝉发音器在腹基部, 嘴巴像吸管,所以两不耽误,可以一边唱歌、一边吸食树汁。天气越热,蝉叫得越欢。如果你周围树木成片,又逢艳阳炎天,便能听到众蝉合奏的交响乐。有人喜听蝉鸣,宋代杨万里,就觉得乐音美妙“说露谈风有典章,咏秋吟夏入宫商”,他还饶有兴致地看两只蝉聊天互动:“一只初来报早秋,又添一只说新愁。两蝉对语双垂柳,知斗先休斗后休。”北宋陶谷《清异录》载,夏日,唐朝人采蝉售卖,称其“青林乐妇”,妇人小孩争相购买,“以笼悬窗户,间亦有验其声长短为胜负者”,以叫声论胜负。有人就厌恶蝉声吵扰,宋代有个担任殿帅的宋守约,一到夏天,即命士兵去捕蝉,如果让他听到蝉鸣,就会鞭打士兵,神宗皇帝认为不妥,宋守约却说自己在锻炼士兵执行力,“蝉鸣固难禁,而臣能使必去,若陛下令守一障,臣庶几或可使人”。把蝉捕干净实在难为人,且不说蝉多居于高树,只闻声不见形者居多,即便见到,甫一触碰,旋即飞走,其动作十分灵敏迅捷,是我近日亲手实践得来的结论。

古诗写蝉多用“緌”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緌,系冠缨也(《说文》),古时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状蝉头上伸出的触须。这是把蝉,比作一位男子,男子还不够,更像一位君子。西晋陆云《寒蝉赋》为君子画像:“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节,则其信也”,像蝉这样兼具“文、清、廉、俭、信”五德之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啊。

此文结尾时,立秋已过七日,蝉鸣声弱,生命式微。然而,地底蛰伏几年的蝉已经蠢蠢欲动,来年夏日,又会是一场热闹喧嚣。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