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文荟 上一版   
下一篇

追光二十五载 感恩一路同行

——致敬记者节

□ 和光

本版摄影 金祥

2000 年 11 月 8 日,首个记者节,初涉宣传领域的我,幸运地邂逅了市晚报的王姐。她身姿绰约,美丽亲和,那明亮的大眼睛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她微笑着鼓励我:“年轻人,多学习,多模仿,勇敢投稿,别怕失败。”那一刻,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迈向新闻之路的第一步。在她的激励下,我怀揣着对新闻的憧憬,踏上了这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征程。

不久后,本县的韩记者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凌晨的地震突如其来,韩记者第一时间看向时钟,严肃地对我说:“作为新闻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确定准确时间至关重要,这是我们记录事件的关键要素。”接着,他迅速行动,联系地震局等相关部门,只为获取更多准确信息。他的专业与敬业,让我明白了新闻工作者在关键时刻的责任与担当。

时光悄然流转,在与众多记者的交流中,我对新闻的认识不断加深。市报的马记者,在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为我们认真讲解新闻稿件的五个“W”。简陋的办公室里,他眼神专注坚定,声音沉稳有力:“新闻必须明确谁、什么事、何时、何地、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清晰地了解事件全貌。”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开启了新闻写作的大门,懂得了新闻的准确性与清晰度的重要性。

系统内的孙编辑,忙碌的身影总是穿梭在办公室的各个角落。他语重心长地说:“新闻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要努力,要勤奋用心。”这句话如重锤般敲打着我的内心,让我明白,精彩的新闻作品背后是无数的汗水与付出。

省城系统报的杨记者,虽未曾谋面,却给我带来了温暖和感动。他仔细整理我的稿子邮寄过来,并附上鼓励信。信中的文字充满力量,让我感受到新闻人的无私与大爱。新闻,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温暖与希望的播撒。

本县电视台的李记者,充满活力。一次采访中,他强调采访的鲜活性:“新闻要贴近生活,要有血有肉,让观众感同身受。”他的热情和执着,让我懂得新闻的魅力在于真实生动,它是生活的镜子,反映着人们的喜怒哀乐。

本系统的董记者,思维敏捷。他指着一篇新闻稿件说:“好的标题能让新闻事半功倍,要学会提炼标题,吸引读者眼球。”他的教导让我明白标题在新闻中的重要性,它如同画龙点睛之笔,吸引着读者的目光。

2001 年,我的小评论登上了《河北日报》。看到文字变成铅字的那一刻,心中充满喜悦和自豪。那位记者给予我充分的肯定,笑容如春风拂面:“继续努力,你有很大潜力。”这句话增强了我的信心,让我更加坚定地在新闻道路上前行。

市晚报的孔记者,经验丰富。一次交流中,让我认识到内宣与外宣相结合的重要性。他说:“内宣可以凝聚人心,外宣可以提升形象,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的观点让我对新闻宣传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市日报的高记者,以专业素养提升我的通讯报道水平。他严肃地说:“新闻要胸怀大局,不能只局限于眼前小事。”他的教导让我明白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不仅是记录,更是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2002 年记者节,一场特别的活动举行。大家讨论着各个行业性节日的意义。有人提到护士节呵护生命、医师节守卫健康、教师节点亮智慧。这时,一位资深记者站出来,缓缓说道:“我们的记者节如时代的明镜,映照出社会的真实模样。记者们以无畏的勇气奔赴新闻一线,用敏锐的笔触和镜头记录时代风云,是真相的追寻者、正义的捍卫者,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独特力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家向默默奉献的新闻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2009 年,第十个记者节。温馨座谈会上,我与《河北日报》的于记者聊天。他眼神中透露出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说:“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闻工作者更要学习新技术,锤炼过硬本领,与时俱进。”他的话语让我深刻理解记者的初心和使命。

亦师亦友杨记者把写稿子比作做菜。在小饭馆的讨论中,他说:“要保持原汁原味,像新闻的真实性,是根本灵魂;要新鲜,如食材新鲜是真理,像新闻的及时性;要有招牌菜,即有专业特长;要有顾客思维,换位思考,写出编辑喜欢、群众爱看的报道。”他的比喻让我对新闻写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13 年记者节,我与日报的田记者交流。他充满激情地讲述新闻创新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新闻更有吸引力,更能满足读者需求。”新闻,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信息时代吸引读者的关注。

2016 年,我与小姨子一同采访经历唐山大地震的老人。小姨子温柔地与老人交谈,眼神中充满关切和尊重,仔细记录每一句话。采访结束后,她感慨地说:“这些老人的故事是历史的见证,我们有责任记录下来,让后人铭记。”新闻,是历史的传承,让后人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2018 年元旦,冬日的阳光洒在温暖的室内。我拿出三枚精心准备的记者节邮票,郑重地递给小姨子和妹夫。小姨子在《新京报》工作,连襟在新华社。“这枚邮票送给你们,代表着我对你们职业的敬重。”我微笑着说道。小姨子接过邮票,眼中闪烁着光芒:“这邮票真漂亮,上面的笔仿佛是我们手中的武器,记录世间冷暖。作为《新京报》的记者,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寻找真相,为读者传递有价值的新闻。”连襟也凝视着邮票,感慨道:“在新华社,我们肩负着更重大的使命。这枚邮票是对我们的激励,提醒我们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责任感。记者,就是要为时代发声,为人民代言。”我看着他们,心中满是敬佩:“你们是时代的记录者,是社会的守望者。你们的工作让我们普通百姓能够了解世界的变化,看到生活的希望。这枚邮票,也会成为我的一份珍贵纪念,让我时刻想起你们的付出和努力。”我们围坐在一起,畅谈记者职业的意义和价值。那三枚记者节邮票,仿佛成为连接我们心灵的纽带,承载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邮票的设计,以记者的笔和镜头为主题,象征着记者们用手中的武器,记录时代的变迁。笔锋犀利,镜头清晰,展现了记者们的专业素养和使命感。邮票的颜色鲜艳,寓意着记者们的热情和活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记者们就像邮票上的笔和镜头一样,坚守着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为人们传递着有价值的信息。

2019 年五一过后的新闻研讨会上,我结识了新华社的肖记者。他深入浅出地讲解“四力”深刻内涵,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他说:“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用脚丈量大地;要善于观察,用眼睛发现美好;要勤于思考,用大脑分析问题;要妙笔生花,用文字传递力量。”他的话语让我对新闻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肖记者对“四力”有着独特的理解,他认为脚力是基础,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了解人民的需求和呼声;眼力是关键,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问题;脑力是核心,要对所看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笔力是保障,要用生动的文字将所思所想传递给读者。

2023 年记者节,宁静的咖啡馆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和一位资深记者身上。他将立冬与记者节关联起来,感慨地说:“传统媒体的未来充满挑战与机遇。立冬,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沉淀的时刻。传统媒体要像冬天的树木一样,积蓄力量,等待春天的到来。只要我们坚守责任、精神和灵魂,传统媒体就会在新媒体领域绽放光彩。”

在这二十五年的新闻之旅中,每一位记者都如同一束光,照亮我前行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记者的职责、敬业与操守。他们关心、关爱着我这个新闻路上的同行者,给予我指导、教育和鼓励。他们是时代的追光者,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追逐真理和正义;他们是社会的守望者,时刻关注民生疾苦;他们是历史的记录者,用心书写时代篇章。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向所有记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愿你们继续以笔为剑,以梦为马,为时代发声,为人民立传。让我们一起在新闻道路上,追逐那束照亮世界的光,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衷心祝愿每一位记者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你们的智慧和勇气,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希望。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