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

—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18)

□ 王烁辉

(接上期)

8.《救国报》的文艺工作与宣传刊物

在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救国报》的读者群体却不断壮大,一份报纸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和基层干部的要求。为此,救国报社先后出版了一系列附属报刊。

《老百姓》

1941年秋,随着广大群众对抗日文化生活的要求提高,尽管《救国报》的发行量不断增加,仍然满足不了需要。为此,救国报社于9月出版了一种独立编辑、发行的时事性通俗小报《老百姓》,刻版油印,8开2版,由《救国报》第二印刷所承印。它不仅刊登时事解说、形势评论、政策解释、抗日英雄事迹等,还会刊登一些散文、歌曲、漫画、连环画等文艺作品,这些作品都紧密配合当时的战斗任务和时事宣传,很受群众欢迎。它的第一任编辑是李海平(原名杨海峰,化名林岩,丰润人)。李海平1941年冬调离后,由布于(原名傅惠轩,丰润人)任编辑。1942年布于牺牲后,由丰原任编辑。

1942年4月,敌人包围了鲁家峪,报社将近三个月未能出报。6月,敌人的气焰有所收敛。7月,崔林到《救国报》发祥地卢各寨附近,集合起同志,《老百姓》随之复刊,直至各地出《救国报》地方版时停刊。1946年后,在《救国报》更名《长城日报》时期,在报上开辟“老百姓”专栏。

《国防最前线》

1941年,冀东地委宣传部决定主办一份名为《国防最前线》的期刊。地委宣传部部长国荣将这一任务交给救国报社,由崔林负责。崔林很快组织了史诺、山桥、沈同、鲁风、杜文大5人参与刊物出版工作。这几位同志都是知识分子,虽说不是共产党员,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拥护中国共产党,民族自尊心极强,抗日热情很高。总编辑由史诺担任,编辑部设在遵化县鲁家峪东峪一所小学校(下寺)内。

国荣和崔林对团结知识分子的工作极为细致深入。国荣去东峪村工作时,常去看望几位同志,一面和史诺下围棋一面谈工作;冀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和十二团、十三团到东峪附近活动时,崔林也会约上史诺等同志去近距离接触这些部队的军政首长,使之了解武装斗争情况,增强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国防最前线》于1941年10月(或11月)出版了第一期,油印,大32开本。创刊号共63页,刊登了史诺撰写的《发刊词》;高风的文章《英美反日战争,中华民族解放战争》;洛甫的《论共产党的阶级立场与民族立场的一致》;波川的《日本革命的无产阶级底目前任务》;刘少奇的《论组织民众的几个原则问题》;任众之的《中国的海燕》和编者的《编后》。

之后,该刊约1个月出1期,每期大约80页左右。内容多是转载延安刊物《解放》上刊登的社论、论文,以及冀东地委、冀东军区负责同志分析国际、国内斗争形势和宣传党的抗日政策的文章;也有少量文艺理论、文艺作品之类。在当时,这是冀东地区唯一的群众性刊物。

1942年4月间,敌寇实行“四次治强”,《国防最前线》的同志被围困在鲁家峪东峪的一个山洞里。敌人把洞口炸坍,同志们被巨石堵在洞内。东峪的抗日积极分子、救国报同志们的老房东刘之桢、刘学永、刘则言、刘绍勋等组织群众,趁敌伪暂时撤至山外之机,经一夜奋力凿石,把炸坍的洞口挖开,救出几位同志。然而天刚蒙蒙亮,敌伪又卷土重来,大家奋力突围,先后转移到耍儿峪和丰润县女各庄一带地区。起初同志们还想把带在身上的稿子继续编成第五期,但由于敌伪持续大规模扫荡,人员只得分散隐蔽,后来相继失去联系。《国防最前线》也因此在出版4期后停刊。数月后,山桥同志找到救国报社,从此参与《救国报》工作。

《救国时报》

1943年上半年,中共冀东地委改称冀热边特委之后,决定在出版《救国报》地方版的同时,另出文献汇编性刊物型《救国时报》,油印,16开本,半月刊。主要刊载我党关于抗日斗争的政策、方针、指示,还有报社工作人员撰写的一些配合形势的时事解说和论文,为各级领导机构提供时事宣传和学习资料。

1944年10月,报社同志在杨家铺赴会采访期间被敌人包围,5位同志牺牲,出版工作暂时处于停顿状态。11月,开始出版《救国时报(临时版)》。

《前进》

系《救国报(滦东版)》出版的32开油印刊物,内容均以新华社电讯为主,以便迅速地传播党中央的指示和抗战救国的好消息。

《时事汇报》

1943年8月,中共冀东第四地区委由周克刚建议,为摘要刊发各大报和新华社的重要新闻,由救国报社路南分社出版了《时事汇报》,油印,32开本(后改为16开本),月刊,每期四五万字,李燕民任主编,地址在青龙山区赵家沟村。以后改为《救国报(路南版)增刊》。1946年5月停刊。

此外,救国报社还曾创办过油印刊物《新闻简报》,该报由王印忱主编,其余同《时事汇报》。另有,《时事月刊》与《前卫诗刊》,起止时间待考。

“搏斗社”与《搏斗》

1943年1月,在《救国报(滦西版)》所在的第一地区委,《搏斗》文艺月刊在极其残酷的对敌斗争中诞生了。

此时期,大半个中国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敌人在冀东大搞“治安强化”运动,制造“无人区”,强迫老百姓住进“人圈”,在冀东西部以蓟县为重点,划定长城沿线100公里以内为“无住禁作地带”,实行杀光、抢光、烧光政策,大片平原地区尽被蚕食。

根据领导指示,高昌、苏光、王雪松等5位同志,在长城脚下的熊羔子峪村,成立了冀东西部唯一的印刷宣传机构——油印股(印刷股),对外叫“搏斗社”,苏光为负责人。任务是翻印《救国报》和印刷宣传品,同时创办文艺月刊《搏斗》。

《搏斗》月刊,油印,32开本。刊登作品多为文艺方面的新闻,并兼收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诗歌、散文、故事。选材多样,不拘一格。《搏斗》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对敌人的阴毒、残忍进行无情的揭露和讽刺;对人民的英勇斗争给予大力歌颂与赞美。

(待续)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