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悦读 上一版   
上一篇

不尽读书

□ 晏砚砚

失明的博尔赫斯说:“我总是把乐园想象为一座图书馆,而不是一座花园。”博学如博尔赫斯,依然谦称自己一生中读过的书并不多,他有自己的读书方法,大部分时间都在重读。他说每重读一本书,这本书就与从前稍有不同,而自己也与从前稍有不同。那个巨大的过去就像一个集市,他不断地寻找通向过去的路,并将对生命的体验投入其中。他认为人们应当把读书当作幸福的事,如果感到厌烦就丢开它,如果兴致勃勃,就继续读下去。

瓦尔登湖畔的梭罗认为人在年轻时花些时间学点古代语言是很值得的,因为古代语言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琐碎,具有永恒的启发和激励的作用。如果在劳动间隙翻看了一两本浅薄的游记,就会觉得惭愧,觉得浪费了时间。他认为好的阅读是一种高贵的活动,更耗费心血,并且也需要训练,需要用一生的精力去持之以恒。好书不会麻醉人类的思辨能力,它需要我们将最敏锐与最清醒的时光奉献给它。他认为一座知识的拱桥,可以跨越包围着我们黑暗的无知深渊。

爱读书的人难免会有书太多的烦恼,看到好书忍不住总想买回来,可是又没有时间全部阅读,书变成了一种负累。朱光潜说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经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是一部。书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一生受用不尽。现代人的书太多,容易迷失方向,东拳西脚成了消耗战。“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慌意乱,空手而归。”故此“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劝道:书是读不尽的,就是读尽也无用,读一本无价值的书就丧失了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与精力。

故此爱默生有三条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一,不要阅读当年出版的新书。二,不要读名不见经传的书。三,不要读自己不喜欢的书。

卡尔维诺认为一部经典作品就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是你道听途说以为懂了,但自己去读时却发现它独特与新颖的书。

读经典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与行动,只有如此方可品得其中甘味。

但是陈村也说过不要迷信书,小时候老师不厌其烦地分析课文,以为作者永远都是对的,长大后才知道课文也是人写的,是人做的工作就一定有缺点和弱点。

故此我们读书是需要思考的,有了思考就有了一个新鲜的“我”。正是在这个不断阅读又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读到胡适的句子会特别宽慰。

他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即使开了一辆老掉牙的破车,只要在前行就好,偶尔吹点小风,这就是幸福。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读书是欢喜的,可以遇见许多永不过时的灵魂。

梭罗说过:如果一个人有信仰,那么无论他到哪里都会跟有相同信仰的人合作。如果他没有信仰,那么无论他处在哪些人当中,他都会继续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

当今社会,阅读的人似乎变少了,但如果想找读书人多的地方就去书店和图书馆吧,看到的情形一定不一样。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