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悦读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满怀温情地观看自然

——读《四季之歌:梭罗日记选》

□ 路来森

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不仅仅著有《瓦尔登湖》,还有其他一些散文,以及卷帙浩繁的日记。

《四季之歌:梭罗日记选》,就是“梭罗日记”选本之一。

该选本,打破传统的线性时间观念,不是一味地按年月日排列下去,而是将梭罗几年日记的同一天,集中到一起展示。如此,就使读者清晰地看到同一天在不同的年代物候的变化发展情况,同时,也可以让读者读出作为作家、博物学家的梭罗,随着时间的进展,其思想、感情发生的变化。

然则,梭罗日记所展示的,却不止于此,它有着更加丰富、更为深刻的内容。

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然?梭罗认为,人应该“满怀温情地观看自然”,像怀恋故土一样,对自然场景倾注人类的感情,只有如此,才能洞见自然的“本旨和真义”。

鉴于此,梭罗在日记中,列出了热爱大自然的理由:一是大自然有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大自然“绝少人间色彩”,“不受人类习俗和制度的左右,奉行别样的公道和正义”,“人类社会拘谨重重,大自然则自由自在”。二是大自然智慧超群、神圣无比,大自然有一双精巧的手,它于天地间创造的一切,没有低劣粗陋的东西;大自然不仅创造了一切,还昭示了美德、正义、纯洁、勇武和宽宏的气度。因之,人类源于大自然的丁点儿快乐,也显得意味无穷、纯净无瑕。

作为一名自然主义者、博物学家,在日记中,梭罗的观察描写,可谓包罗万象,举凡物候变化、高山大河、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虫蚁蚊蝇等,皆在其观察描写之中。但其中,最为感动人心的,还是日记中的众多观察细节描绘。

如,对“雷击大树”的场景描写、雕背龟“挖洞产卵”的过程描写,对飞翔在天和处在巢窝中的猎雕的描写,1853年12月31日,对“一只松鼠”的描写,等等。而1856年1月1日,对“晶叶”(水面结冰后,表面出现的一些裂状团,形如树叶)的描写,不仅细致,而且还文笔生动感人。

“湖面已经冰封,冰上布满硕大的晶叶,密密簇簇,极其漂亮,数杆之内随处皆是。这些晶叶轮集辐辏,仿佛羽床抖在冰上,好似连锁的玫瑰花纹,又如蓬松的白色羽束冒出了簇密的绒毛,那条条叶柄隐于晶亮的雪粒,宛若道道羽茎四周绒毛丛生。”

描写细致、逼真,生动的说明,极具美感。

“触物有感”,是梭罗日记的一个很大特点。

如,他看到白栎树上生长的节瘤,引发出一番对“美”的思考。节瘤,对于一棵树来说,是一种病变,但对于人的视觉效果来说,却是一种美。“一场病变,一块赘物,有时居然成了沧海珠泪那罕有的美景”,“美会泼辣地呈现为疤痕,而这块疤痕注定会开出花朵”。看到一棵高大的白蜡树,被雷击劈碎,引发他对“人性、道义”的思考,他认为,人只要心存信仰,坚守正义,脊背上就会有一根“指向天空的杆子(避雷针)”,就不会遭遇雷击这样的事情。看到小树的成长,联想到小孩的培养。在日记中,梭罗多次写到“白莲花”,其思考结果,近于中国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不仅赞美白莲绽放得纯洁优雅、甜润芳香,是“纯洁的象征”,而且还看到,纵是在污泥秽物之中,也会产生美——“地上的烂泥和秽物就蕴有这纯洁的芬芳,也能从中萃取这份精华”。

梭罗,是一位自然主义者,但他同时又是一位无政府主义者、一位废奴主义者,因此,在其热爱自然、投身自然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对众多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

例如,1854年5月29日的日记,就对“正义”“自由”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且批判当时的报界,为扼杀“自由”而推波助澜,甚至于助纣为虐的行为。还有,他对银行业的批判,对大众普遍的错误“认知习惯”的批判,等等。

落脚到核心的一点,就是梭罗认为:“热爱自然者,尤其热爱人类。”换言之,热爱自然和社会批判,是他生命观的一体两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爱自然,就是爱人类;爱人类者,更要爱自然。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