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幸福,叫吃的幸福,一切幸福都是从吃开始的,民以食为天嘛!
那天,我心血来潮,想炖一锅冬瓜排骨汤,打开冰箱,却发现冬瓜没有了。我在橱柜里翻找着,发现了一根山药,还有一个甜玉米,心想,这也是很好的食材,这几样搭配,营养还很均衡呢。
我将这些食材放在砂锅里,经过小火慢炖,排骨软烂,山药甜糯,玉米的鲜味也融入了汤里,看似寡淡的汤滋味十足。结婚二十多年来,我家那口子对饮食越来越挑剔了,但这次他喝了鲜味十足的汤后说:“最好喝的一次,太对胃口了!”看着他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也抿了一小口,细细品咂着,那味道太美妙了,也不禁夸赞起来。从此,排骨山药玉米汤,出现在我家饭桌上的频率多了起来,逐渐成了一道家常菜。
吃的幸福,随着岁月在不断地变化。
我上小学时,经常看见有同学下课手拿着一小块咸食一小口一小口往嘴里塞着,很享受的样子。还有同学从兜里揪出一小块烙饼,津津有味地吃着,那惬意的样子让人真的很嫉妒。我直勾勾地瞅着人家,口水不停地往肚里咽。
刚成家那几年,我们两口子自己做饭,偏好的口味几乎相同:炒菜油多,调料多;蒸包子、包饺子,要一咬一流油的那种;偶尔做上一顿排骨汤,先要焯水,再用冰糖炒色,浓油赤酱,烧得油光油亮的,老远就能闻到诱人的香气,看着就垂涎欲滴,吃一顿,下顿还想吃。那些日子,舌尖上的味蕾记录着我们的日常,如今偶尔回味一下,觉得我们的锅灶里也体现着人们幸福的指数,时代的变迁。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口味又变了呢?白面里要加上玉米面、黄豆面;曾经发誓一辈子都不想吃的那卡嗓子的玉米饼子,也多次出现在餐桌上;倭瓜、红薯、山药、土豆这些小时候吃够了的食物,现在都成了大家的宝物,常常顶替馒头和米饭的位置;餐桌上多了凉拌菜,多了蘸酱的小葱、生菜和萝卜,还有小时候常吃的摊糊饼、打虾酱。原来的油炸红烧类食品被渐渐冷落,吃货们的口味变了,幸福的滋味在纵向的时光流逝中不断地向前跳跃着、翻滚着。
那些用久的锅碗瓢盆安静地待在橱柜里,它们不知道自己当初是盛咸菜用的,还是放咸鱼用的了,但我们自己却深刻地记着它们的来历:这个是奶奶当初吃大锅饭时盛饭用的大瓦盆,那个是爸爸曾经喝粥用的白瓷碗,还有我儿时用过的蓝边小碗。这一件一件都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生活的赠予,它们在我的眼中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然而它们却只字不提舌尖上的味蕾曾停留在那里的那些或淡或咸、或香或辣、或甜或苦的记忆。
八十多岁的老妈说:“童年时你姥爷在生产队看白薯炕,我们姐四个临近中午都不约而同地像小燕子似的眼巴巴在门口望着,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吧嗒吧嗒小嘴,就等着你姥爷回来,吃上那一口烤白薯。白薯放在嘴里,使劲地嚼,久久不肯咽下。那香甜的味道至今还留在心里。”
老妈经历丰富:从食不果腹、粗茶淡饭到改革开放后的吃饱喝足,从贴饼子炖白菜的没滋拉味到大鱼大肉的香气扑鼻,从单一的饮食结构到如今合理的营养膳食,从毫不讲究的热、烂、咸到如今的色香味俱全。时光悄悄变化着,她舌尖上的味蕾也不断地品咂着各种各样的食物的味道。
如今,从网上购物的时代潮流中,从美食一条街的视觉盛宴中,从大家每天都琢磨不知道想吃啥、吃啥好的话语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现代人的口味越来越高,既要食材新鲜,又要颜色搭配,既要样式好看,又要味道鲜美,既要营养合理,又要做工精致,最终还是因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肚里的油水多了的缘故。
在一碗汤引出的悠长岁月里,我感悟着时光的匆匆,感受着不重样的一日三餐带给自己的唇齿间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