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文史 上一版   
下一篇

民间故事一瞥

七十二场浇陵雨

□ 王克俭

在位于唐山遵化马兰峪的清东陵一带,有“七十二场浇陵雨”之说,而且越传越神。据先前守陵人说,“这七十二场浇陵雨是专门为清东陵下的,为的是洗刷陵园,让祖宗的恩泽永不蒙尘,护佑大清江山常在”。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巧合,大可不必牵强附会。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科学论证,抑或是历史事实,都不支持“护佑说”。

相传清东陵竣工后,清王朝开国皇帝顺治前来观瞧。他眼前一亮,疑似得见天堂之景:那牌楼飞檐斗拱,直接云天;那神道汉白玉铺就,白得耀目;那石雕石像栩栩如生,神态可辨;那殿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顺治大喜过望,感慨系之“寿宫在此,可保大清国运昌盛啊!”

突然,斜刺里刮来一阵冷风,风里夹杂着细沙,蒙住了顺治的双眼。他眉头一皱,忧从中来:天有不测风云,一旦秋冬蒙古那边的风沙刮过来,岂不令朕的寿宫蒙尘,更关乎大清国的国运,兹事体大,当如何是好呢?回到北京,顺治那颗悬着的心也没放下来。

怕啥来啥。冬天的西北风乘着蒙古的寒流南下,咆哮着冲破燕山阻隔,直扑遵化马兰峪昌瑞山下的清东陵。刹那间,烟尘滚滚,遮天蔽日,清东陵笼罩在尘埃之中,所有的建筑都蒙上了沙尘。此情此景,传到京城,直搅得顺治皇帝坐立不安。

然而不久,阵阵春雷又给顺治皇帝带来了好消息。马兰峪迎来了第一场春雨。雨过天晴,彩虹当空,清东陵的宫殿、牌楼、神路、雕刻等陵区建筑,被雨水洗得干干净净,圣洁如初,顺治闻听喜不自禁,心上的石头落了地,感恩苍天垂爱。

从这场春雨过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雨水光临,每一场雨都把陵区的建筑物刷洗得清新净美,即使风沙来袭,还有雨水等着它。不知哪个有心的护陵人做过统计,从初春第一场雨到秋末雨歇,共下了七十二场,护陵人称之为七十二场浇陵雨。这当然是为了讨皇帝的欢心,一代一代的帝王们,还指望寿宫风水为大清朝续命呢。

其实,东陵多雨并不是什么天意,而是由东陵一带的气候条件决定的。俗话说“沿海多风,山区多雨”,马兰峪地处山区,土地肥沃,植被茂盛,特别是北部原始森林方圆百里,万木葱茏,这些都能有效地涵养水源,在日照之下,水不断蒸发,遇冷空气,便形成雨,这才是东陵多雨的原因。“七十二场浇陵雨”只是对清东陵的清洗起到了一定作用,却没能挡住大清朝覆亡的脚步。

真正受益于七十二场浇陵雨的,是清东陵所在地马兰峪,是那里的普通百姓。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当家做了主人,在自家风水宝地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雨润万物,人寿年丰。如今的马兰峪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成为清东陵旅游的一大亮点。正是:“挽将天下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