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

—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21)

□ 王烁辉

(接上期)

2. 《冀东日报》映射冀东党报的成熟

抗战前,冀东地区的建制包括密云、平谷、怀柔、顺义、通县、三河、香河、武清、宝坻、宁河、蓟县、兴隆、遵化、玉田、丰润、迁安、卢龙、抚宁、临榆、昌黎、滦县、乐亭共22县和唐山市及秦皇岛、塘沽两港;抗日战争时期,以冀东为基地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向热河、辽宁省推进,向北沿七老图山发展到赤峰,向东沿辽西走廊发展到锦西、朝阳地区,曾相继建为冀热边、冀热辽区(至1945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调整地区建制之时,共辖9个专署、70余县、1900多万人口);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复称冀东。

1946年5月15日,《长城日报》更名为《冀东日报》。这一天的《冀东日报》在一版报角登有一则更名启事:

“本报自298期更名为《冀东日报》,《长城日报》之名即行取消。”

这则启事,在1946年5月15日、16日、18日和20日的《冀东日报》上,连续刊登了4期。

新创刊的《冀东日报》仍延续了从《救国报》到《冀热辽日报》再到《长城日报》的期号,首刊期号为第298期。

冀东日报社社长由中共冀东区委宣传部部长张达兼任,吴明任副社长,孔祥均任编辑部部长(相当于现在的总编辑),从晋察冀边区调来的白瑛任《冀东日报》地方版主任。

办报骨干人员的充实是《冀东日报》快速发展与成熟的基本支柱:陈大远、高元、山桥等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分别承担了重要工作;《救国报》更名后各地方版相继撤销,一部分人员留作地区新华支社工作人员,另一部分人则陆续调回总社。报社的编采部门早在1945年8月新华分社成立时,便与之合署办公,不论地域规划与报纸名称如何变更,始终为一套人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到《冀东日报》时期,编采部门的工作人员已达到60人左右,其中还有了报社(或新华社)的专门记者。

冀东日报社成立后,更加健全了编辑委员会(当时它也起到党组作用),成立了编辑部、采通部,各版专设主编,采通部负责采访、通讯,并负责培养通讯员工作;建立通讯网,这项工作与各地新华支社、县通讯站配合进行,保证了按日不误地收录延安新华总社文字广播稿,按日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口语广播,每日同晋察冀新华总分社和本区内各新华支社联络一次。

《救国报》《冀热辽日报》《长城日报》创办期间,都是免费赠阅,有时报纸上虽标有定价,但实际不收费。1946年初,报社抽调张助国、李树琴等4位同志组建了发行科,张助国任科长。发行科先期开始征求订户,以县为单位,由县代销机关征求全县订户。报纸名称改为《冀东日报》后开始正式收费,初始每份报纸定价为边币5元(当时市场价每斤小米为边币100元)。冀东区党委非常重视党的宣传工作与宣传战线同志们的生活,在报纸更名《冀东日报》前,已将报社工作人员报酬由供给制改为实行小米津贴,每人每月约五六十斤小米。

1946年1月到9月,在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冀东解放区前的一段空隙时间里,冀东日报社紧锣密鼓地做了一系列基本建设工作,如:有了环境相对安定的编辑、印刷、出版、发行场地;组建了设备较完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铅印印刷厂;建立了必要渠道,使工作和生活物资可以得到基本满足;有了一个相当有力的电台组织,完全可以承担起对上对下收发新闻和文稿的任务。

这时办报的基本条件,可以说比办《救国报》时好多了。尤其是改成铅印报纸后,《冀东日报》的字数增多,版面清晰,印刷也快,非常受读者欢迎,印数不断增加,印刷部门也逐步扩大规模。

1946年5月,报社的印刷和编辑部门一分为二,单独成立了“冀东印刷厂”,隶属于区党委宣传部,由冀东日报社领导,鲁直(此时起改名为李农)任厂长兼指导员。

开始时,厂里只有从丰润接收的八页印刷机是完整的,能直接印报。而从锦州、张家口接收来的八页机因在运输途中丢失了部分零配件,不能运转。此时,厂里通过党的地下组织,从唐山接来一位名叫张本初的印刷技术能手,他带着郑有义等几位同志,找到一家干小修配活儿的作坊,与作坊主人刘大爷一起,硬是用脚蹬旋床手工打磨的方式,制出所需部件,先后组装成第二台、第三台八页印刷机,能完全保障正常出报的需求。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当年秋开始增加兵力从通县、唐山、喜峰口关外三个方向进攻冀东解放区。冀东日报社迅速撤出遵化县城,与敌周旋于遵化、迁西和兴隆无人区一带,那里的荒山密林、寺庙古刹、农舍羊圈,都曾是冀东新闻人办报的地点。

印刷厂因设备过于醒目容易暴露,更是频繁转移。9月上旬,一股敌人向遵化西部进犯,根据多年游击活动的经验,同志们急行军几十公里,从城西的鄂庄子村转移到遵化县城东南部的夜明峪村,第一时间用相对易于携带的圆盘机和少量铅字,先在这里印了三期十六开的《冀东日报》小报版。半个月后,又一股敌人进犯。同志们连夜向南转移,过还乡河先后在丰润县的皮古秀、上水路、下水路村住了4天。待形势略有稳定,便又组织车辆拉上坚壁的设备转移到迁西的才庄村。

一次次转移中还要突击排印,由于时间急迫、敌情紧张,同志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连续两三天连轴转。有的同志两天一夜未休息,拣字时站着就睡着了,打上三五分钟的盹就清醒过来,强打精神继续拣字。在战争环境下的农村,没有电和电动机,八页印刷机都是靠人力摇动大轮。每印一张报纸,大动轮须连续转四周。一台八页印刷机要配备3个小伙子轮换着摇轮。一般每小时印一千多张,也就是说要摇四千多下,而当时《冀东日报》的发行量是1万多份。所以哪怕是在秋冬季节,小伙子们也是累得汗流浃背。每在一地完成印报任务后,同志们又要再次突击拆卸字架子和设备,装箱、捆绑、装车,跟着大队转移。就这样一路辗转,终于在年底前于迁西县松岭村暂时安顿下来。说是安顿,也不过半年多时间,1947年8月又迁回遵化城东铁山岭;10月进驻遵化县东北上港村;12月进驻遵化城西塔寺村……据同志们事后回忆,印刷厂自成立到唐山解放后进入市区,共辗转于6个县、近20个村庄。

印刷厂此时还负责着冀东地区党、行署和军队各部门大量文件、书刊的印刷出版任务,所需物资也日益增长。

常用的铅字和字空、铅条等材料都非常金贵,废铅字和掉在地上的铅碴都要捡起来回炉再用。印刷厂在初建时接收了一台手摇铸字机,但开始时没有人会使用,冯润田和任品三、王守成、卢恩贵等同志边研究摸索边试着铸字,到1947年铸出了两倍于之前的新铅字。

需求最迫切的是纸张。当时不可能去敌占城市大量采购,只能依靠农村的小作坊供应,所幸报社驻地迁安有这种传统手工业。于是在上级领导大力支持下,报社和印刷厂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协议筹备,由迁安的“显记”造纸厂长期负责供应毛糙纸、红心纸印报。因条件所限,此时的《冀东日报》多为单面印刷。

其他如油墨、铅、锑等印刷物资则只能冒风险潜入敌占城市采购。在冀东区党委、行政公署和民运部等领导和部门的支持下,张声远、郭荫增、邱贵义、王志田、张德奇、王志清等同志,依靠在北平、天津、唐山的我党地下组织,一次次克服各种艰难困苦,冒着生命危险,执行秘密采购任务。其间曾有一位同志进敌占区采购物资时被驻唐山的国民党军队逮捕,任凭敌人严刑拷打,他始终没有暴露身份,后被党组织营救出来,但已落了一身伤病。

条件的艰难并没有挡住报纸走向成熟与完善的步伐。1947年4月4日,《冀东日报》开始创办副刊。副刊第一期发表了“开始的话”,大意是,“日报特辟副刊,作为大家的园地,其目的是为大家服务,其性质是综合的,其方针是:大家看、大家办。”新增添的内容有:《生产副刊》《文艺副刊》《教育副刊》《卫生副刊》《经济副刊》等,每星期或每半月轮流在第四版刊登。副刊文字浅显易懂,内容密切联系实际,还刊出一些评论以及编者谈、三言两语等文稿,使《冀东日报》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增加副刊后,报纸售价提至每份边币50元,后因物价波动等原因,到7月1日又调至每份边币200元(此时每斤小米边币550元)。

《冀东日报》是党报,也是一张人民的报纸。它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很受冀东百姓的欢迎。1947年7月,《冀东日报》在报上公开征求读者意见,并根据读者建议加以改进,如大反攻开始后,读者希望报纸能配合军事形势的变化多登些地图等资料,为此报纸在发消息时,都由编辑画出示意图,再由制版工人一刀一刀地在木板上刻出来。春耕来临,《冀东日报》就开辟专栏介绍科学种田和制造肥料的方法。农民养猪,报纸又经常介绍一些常见的猪病预防和治疗方法。清明前后,农民有种树习惯,报纸就介绍种树的好处和各种树木的种植与管理方法。战争环境下,人民生活和居住环境都不安定,流动性大,又没有像样的邮局,群众写封信很困难。报社就利用自己的优势,经常刊登为烈军属和普通群众寻找亲人的读者来信。

这些做法,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联系,也意味着这张报纸在它自身发展中,已不仅仅是在革命斗争或建设中作为党的宣传武器,而且发展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工具。

《冀东日报》在前一年半时间里,名为日报,实际是双日刊,遇到特殊情况,双日刊也不能保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能保证每月出15期报纸。每期四开四版。有时内容多,就临时改为六块版或八块版。

版面主要内容:一版是国内外要闻,二版是地方新闻,三版是通讯报道,四版机动安排,比如1947年记者节来临之时,《冀东日报》为悼念死难的新闻工作者,在第四版上简要介绍了吕光、李杉、顾宁、布于、张大雨、唐炎、范捷民、杜风、寒潮、杨玉环等烈士的事迹。

1947年11月至12月,报社改组,杨林(原冀东十四地委宣传部部长)调任《冀东日报》社任副社长,孟广平(原十四地委组织部部长)调任《冀东日报》任编辑部部长,孔祥均任编辑部副部长,吴明调离。并从县委抽调一批干部充实报社的力量。

编辑部改组为编辑科、采通科、资料室。王重五从新华社十五支社调到采通科任副科长,采通科实际执行新华社冀东分社任务,对内为编辑科发稿,对外向延安总社和冀热辽总分社发稿。

(待续)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