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

—简述从《救国报》到《唐山劳动日报》的烽火岁月(23)

□ 王烁辉

(接上期)

3.《冀东日报》编采通全面发展

多路跟进唐山解放

1948年秋天,随着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摧枯拉朽,冀东解放指日可待,冀东区党委和冀东日报社为适应新的形势做了大量充足的准备工作。

1948年10月下旬的一天,正在冀东十五专署公安处从事锄奸反特工作的岳欣,收到冀东区党委调他到冀东日报社任副社长的通知,并要求他尽快报到。第二天一早,连夜交接完工作的岳欣坐上一辆胶轮大车,向着遵化县城西北的孟家铺出发。

孟家铺村位于长城脚下,远处是一片连绵起伏的山峦和郁郁葱葱的密林,冀东日报社此时正驻此地办公。岳欣的到来受到了报社同志的热情欢迎,也加快了冀东区党委对冀东日报社改组的步伐。

10月27日,报社召开全体大会,宣布了冀东日报社改组后的组织机构和人事变动情况:

社长仍由冀东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张达兼任,岳欣任副社长实际主持报社工作。编辑部长是孔祥均,副部长是陈大远、陈棣;采通部长是白瑛。调走杨林,孟广平,还有一批原从各部门抽调来的同志也另有任用。

编辑部下所设的编辑、采通、机要、记者、资料、电台等各科、组、室的组织机构基本不变,但人员进行了调整。加强编辑部工作,实行编采通合一,加强地方消息报道,办好副刊。

综合几位老同志的笔记加以整理,报社此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组成大致如下:

编辑科科长是陈大远,他还兼任副刊主编。编辑科下设新闻组和时事组:新闻组编发国内外新闻;时事组负责编发电讯新闻,组长是万里,还有肖军(胡铮)、宋瑞祥、李远等几位同志。

采通科长是白瑛,采通科下设编整组、采通组:编整组负责编发地方新闻,整理通讯员来稿,组长是李玉文(于文);采通组负责采访和通讯员的联络工作,组长是王重五,组员有金森、叶遥、金涛等人。

记者组组长是周新华,还有史向荣、鲁克等同志(记者组归采通科领导)。

资料室负责人是白坪(资料室归编辑科领导)。

机要科长是崔治平,还有毛真、李振等同志。

同时,为扩大稿件来源和使稿件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报社决定加强新华社冀东分社下属各支社的组织建设,并在各机关、学校和文教卫生部门聘请、发展一批特邀记者和通讯员。

扎实推进的一系列工作使《冀东日报》走上更加健康正常发展的轨道。

这一阶段,区党委组织部还陆续分配给报社一批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其中多数是从北平、天津、唐山等地高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还有一批从上海、重庆、浙江来的知识分子,如红谦、肖铃、丁方、陆明、杨达、洪涛、曾平、潮清、田兆祥、叶涛、洪滨等同志都是此时来到报社的。这批青年人的到来,不仅给报社注入了新鲜血液,也给报社的业余文化生活带来了十分活跃的气氛。这时的报社可说是人才济济,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后,冀东地区大战的气氛愈来愈浓,备战工作也越来越紧张。冀东日报社、新华社冀东分社指示各支社(即十四支社、十五支社、滦东支社、路南支社)加强解放城市的报道,并组成前线支社,携带电台赶赴前线,随军报道。报社记者组长王重五任前线支社社长,他和史向荣、李远、叶遥等人组成的前线记者组,报道我军战绩十分准确及时,为冀东各支社向总分社发稿争取了主动。

11月4日黎明,人们还没有起床。住在遵化县关山口村的冀东区党委派人到孟家铺通知报社即刻把房子腾出来,搬至遵化县魏进河村。原来我东北野战大军的一支先头部队在头一天深夜已经进关,指挥机关的同志们要在孟家铺设临时联络站。

部队来得太快了,快得出人意料,报社同志非常惊喜。大家马上起床收拾东西,把住房和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给部队腾好房子。然后高高兴兴地打起背包,向着魏进河走去。

当天傍晚,报社所有人员全部搬到魏进河。这是个有百多户人家的村庄,老乡们热情地给腾了20来间房子,同志们办公、住宿挤在一起。紧张的工作,兴奋的情绪,热烈的议论,使报社生活空前活跃。

11月8日,滦东柳江长城煤矿和昌黎等县已解放,报社派周新华、刘保民同志前去采访。当天夜里,他们乘汽车出发,很快便发回了一系列令人激动的消息。

11月10日,寒风凛冽,下了一夜的大雪仍未停歇。天冷,路滑。冒雪出去采访的同志带来消息,东北解放军已有一批战斗部队顶风踏雪赶到冀东。

11月20日,报社刚从魏进河搬到郝各庄,唐山工委领导(已被任命唐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远便到冀东日报社驻地,传达了中共冀东区委的决定:要求冀东日报社派出相关人员,在唐山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先期接收敌伪唐山日报社的全部资产,并立即筹办中共唐山市委机关报《新唐山日报》。组织抽调新华社路南支社、路南《人民报》的赵振中、郩珍和新华社十五支社社长白瑛负责《新唐山日报》工作。

报社第一时间开会研究了进入唐山后如何开展工作的事项,并制定了具体措施:一、立即派人赴唐山市外围号房子,为报社机关、电台、印刷厂安排处所,待命就近入城;二、抓紧时间把印报的机器设备和电台通讯器材检验一遍,保证在唐山解放时按时出报和不误通讯联络;三、抓紧进城前的时间,把档案资料整理成册并编号和注明日期,装箱待运;四、把伪唐山市党、政、军、警、特、工矿企业、文教卫生事业单位的组织机构、人事情况编成材料,供有关接收部门参考。

此后两天,大家都是在学习政策,分头阅读摘记唐山政治、经济、文化、工矿、企业等材料中忙碌度过的。

在此期间,冀东区党委筹组的进城机构与人员,包括中共唐山市委、唐山市政办事处、唐山市公安局以及警备部队等已全部配齐,并先后出发到丰润县东北方向的曹鲍庄一带集中培训,学习党的城市政策,制定接管方案等。

11月23日上午,报社进驻唐山的队伍(除记者组4人外,还有电台的3人,印刷厂10人,共17人),分乘两辆胶轮大车,欢天喜地向着曹鲍庄出发了。

刚下了一夜雨的道路泥泞不堪,方走50多里,已是夜雾弥漫,不得不夜宿遵化县六区崔庄子。24日黎明,由崔庄子启程赶路,经遵化县新店子、党峪、丰润县北夏庄、左家坞、杨家铺,车行60里,日落时分才赶到目的地曹鲍庄。

记者组一到曹鲍庄便开始紧张的学习和采访活动,他们分头到唐山市委、工委和部队的驻地采访,收集了解唐山各方面的情况,不断向《冀东日报》发来各种消息和通讯。报道了唐山人民喜迎解放的许多动人心弦的生动情景。

12月上旬,我东北解放军大部挥师入关,以排山倒海之势,分多路向天津、塘沽、芦台、唐山诸敌点进军,对敌进行分割包围,切断他们之间的联系,防止其从海上逃跑。

王重五和叶遥一路追随着部队急行军。12月11日,他们在玉田亮甲店附近的一个小村同进关部队领导机关沟通后,便随着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一支开往唐山的部队同路前进。

这支由冀东子弟兵组成的铁血之师,作战骁勇,在辽沈战场立下赫赫战功,此次又作为第一批入关的野战部队,为家乡人民送来了胜利果实。

记者亲眼见证:在唐山近郊,敌人逃跑时在桥边埋布了地雷,解放军工兵在前面扫雷,开出一条狭窄的小路,大部队穿桥而过;在唐山市区,部队在零星的枪声中,快速追击敌人;在唐山火车站,大部分敌人已乘火车西逃,我主力部队继续向前挺进,追击逃跑之敌。

王重五和叶遥由火车站折回市内,根据部队领导机关发布的战况,向报社发回了唐山解放的消息,同时还报道了我军追击敌军并在唐山火车站俘获一批敌人缴获部分武器的消息。

冬夜的唐山市区,街上清静无人。率先进城的一部分同志立即组织起来收枪,将各处散落的枪支收集后集中存放到开滦煤矿高级员司俱乐部。为了防备尚未逃跑或潜伏下来的敌人破坏,叶遥被派到高级员司俱乐部,看守了一夜枪支,王重五则又赶去参加接收敌伪《唐山日报》。

史向荣和唐山市委机关一起行动。他的笔下记录了唐山市委、市政办事处和各机关部门进入唐山市的情景:

1948年12月12日中午,曹鲍庄,唐山工委书记(已被任命唐山市委宣传部部长)宋敏之紧急传达了最新命令,即唐山守敌已撤至唐山火车站,准备逃走。各部门即刻准备出发,必须于天亮前赶到唐山,接管城市。

同志们一片欢腾,紧急集合并于下午5点多钟整装出发,顺着通往丰润县城的公路,一路小跑前进。沿途经过的一些村庄,锣鼓、喇叭声响成一片,胜利的消息像长了翅膀,飞传各地。

到了丰润东关,只见灯笼火把照得通明,人们欢天喜地正在庆祝唐山解放。晚上,唐山市委机关人员在这里匆忙吃了饭,又连夜赶行四五十里,于13日凌晨进入唐山市。

早在日本投降之后,为准备接收唐山市,我党在原冀热辽区党委城工部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共唐山市委,归冀东区党委领导,下辖唐北、唐西、唐东、东矿共4个工委。

1948年4月,为了迎接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大力加强城市工作,冀东区党委决定,撤销唐山市委建制,改建为中共唐山工委。

1948年11月中旬到12月初,中共冀东区委以中共唐山工委为主要班底,组成了接管唐山市的党政军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任命阎达开为中共唐山市委书记,李一夫为唐山市政办事处主任兼公安局局长,彭寿生为唐山警备司令部司令员,何兰阶为政治委员……

194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

1948年12月13日,唐山市军管会成立。

1948年12月14日,《新唐山日报》创刊。

1948年12月15日,中共唐山市委全面接管各项工作……

唐山,这座中国近代工业重镇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

(待续)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