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悦读 上一版   
上一篇

唯余蚯蚓吟

□ 王艳

(丰翠松 绘)

蚯蚓会叫吗?

晋代崔豹《古今注》:“蚯蚓一名蜿蟺,一名曲蟺,善长吟于地中,江东谓之歌女,或谓之鸣砌。”

唐宋八大家,竟有五位写过蚯蚓叫。

韩愈写雨中蚯蚓叫,“廉纤晚雨不能晴,池岸草间蚯蚓鸣”;欧阳修写肚子饿得像蚯蚓叫,“空肠时如秋蚓叫,苦调或作寒蝉嘶”;曾巩写大自然的声音盖过蚯蚓鸣叫,“嚣音灭蛙蚓,劲意动雕鹗”;苏轼写笙箫乐音抑扬往返,“蚯蚓窍作苍蝇声”;苏辙写煮茶锅被火烧得噼啪作响,“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光”……

蚯蚓真的会发出鸣叫吗?

解剖学角度看,蚯蚓体内并无发声器官,所以它应该不能鸣叫。人们听到蚯蚓活动时发出的声音,有可能是蚯蚓内部隔膜振动声,或是食物在消化道中蠕动摩擦的声响、爬行时刚毛与土壤摩擦声,甚至可能是蚯蚓自肛门排气的声响。

所以,古籍里蚯蚓即使能叫,声音也是细小、微弱的。唐代顾况《历阳苦雨》:“夜夜空阶响,唯余蚯蚓吟。”蚯蚓的叫声就像轻轻的低吟一般。古人认为“蚯蚓二窍,一前一后”,蚯蚓的声音发于孔窍,所以有“蝇声蚓窍”的成语,比喻微不足道的音响,亦用以谦称自己的文才。明代管时敏撰文集取名为《蚓窍》,盖取“时于蚯蚓窍﹐微作苍蝇鸣”(韩愈《石鼎联句》)文义作自谦之语。

蚯蚓有眼睛吗?这是学习强国“挑战答题”出现的题目。侥幸答对的小伙伴儿,你们知道真相吗?

蚯蚓利用皮肤呼吸,所以身体必须保持湿润,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头部已经退化,并没有眼睛。头部前面凸起的部位,是它的嘴巴,用以进食、挖土、钻洞。蚯蚓虽然没有眼睛,但触觉器官却很发达,遇到硬物、强光会本能躲避,这使它能够特别适应在土壤中的生活。

李渔《闲情偶寄》,写菊花养护时,曾告诫人们要赶走蚯蚓:“防燥也,虑湿也,摘头也,掐叶也,芟蕊也,接枝也,捕虫掘蚓以防害也。”李渔担心,蚯蚓会吃掉菊花的根茎。其实他完全可以把心放在肚子里,蚯蚓主要以腐烂植物为食,新鲜植物它是没兴趣吃的。相反,如果李渔多留几条蚯蚓松土,兴许就不会抱怨菊花难养“竭尽人力以俟天工者也”了。

蚯蚓断成两截后能存活吗?

蚯蚓身体结构很特殊,被切开后,会迅速在断开位置形成新的细胞组织,既可以阻止血液流失,又可以防止细菌进入。它的再生能力很强,并不是说切断后每一段蚯蚓都可以存活,而是剩余的体节越长存活下来的概率越大,伤口离蚯蚓的头部越近再生速率就越高。

为什么称蚯蚓为“环保小卫士”?

蚯蚓被誉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它通过取食、消化、排泄、分泌和掘穴等活动对土壤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作贡献。首先,蚯蚓掘地能让土壤疏松,促使植物根部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微元素;其次,蚯蚓的排泄物主要是氨和尿素,是上佳肥料,能大大增加土壤肥力;再者,蚯蚓具有惊人的消化能力。除了玻璃、塑料、金属和橡胶以外,无论是蛋壳、果皮、硬纸板,还是下水道污物和垃圾,经过发酵后,蚯蚓都喜欢吃。吃进去废物,拉出来蚓粪,可谓变废为宝的“转换站”。

我的办公室窗前,有小片茂密竹林,雨后惊见林间草地出现大量小土堆,土堆颗粒紧致,像燕子的泥巢。同事说,这是蚯蚓掘出的深土。我心有疑虑,查了资料,果然是蚯蚓的“杰作”,不过,可不是它掘出的深土,而是它的粪便(仲景曰:其屎呼为“蚓”,亦曰六一泥)。李时珍在本草为蚯蚓释名:“蚓之行也,引而后申。其塿如丘,故名蚯蚓。”塿是小坟、疏土的意思,说的就是它的粪便土堆。把“土堆”用手掰断后,能清楚地看到土堆上、地上都有笔直的洞穴,那是蚯蚓出入的通道。同事开玩笑说:“竹林里粪便‘土堆’越多,说明咱们的生态越好呀。”有的蚓粪里,还夹杂着蚯蚓卵,所以不要轻易扫除。

古代劳动人民以蚯蚓的活动方式来判断农时。“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其中两候提及蚯蚓,一是冬至一候“蚯蚓结”,一是立夏二候“蚯蚓出”。什么是“蚯蚓结”呢?蚯蚓在土中冬眠,冬至之前,头朝下,因阳气一直往地中收敛,故蚯蚓头,与阳俱下。冬至一阳生,太阳回归,自南而北,地表热量转换。蚯蚓的头,逐渐从向下往上抬起,朝向地面,因为抬头的过程,身体扭曲,盘结而上,这就是所谓的“蚯蚓结”。

古代民间故事中,也有蚯蚓的踪影。

明代陈良谟《见闻纪训》记载:一杨姓老者闲坐门前,路过一妇人,头上银簪掉落,杨老头等妇人走远,赶紧去看,没找到银簪,只看到一条蚯蚓。一男子经过,把蚯蚓捡了起来,老人大叫这是我掉的银簪子,然后拽着男子不放,男子为避免纠缠,拿出“银二分”,一分给老头买鱼,一分让老头买酒。回家后,老头让妻子煮鱼热酒,忽有邻家猫跳至锅上,妻子用木棍打猫,打翻了酒壶、打碎了鱼釜,鱼也被猫叼走了。“人皆怜而笑之,夫杨老簪化为蚓,似可怪矣。而犹强索之,其能食乎”,把蚯蚓认作银簪已是糊涂,竟然还耍赖讹钱,最后只落得两手空空、得不偿失。

古希腊《伊索寓言》记录过一则故事:蚯蚓看百兽都有本领,而自己只能在泥土里钻来钻去,便对众兽说:“我精通医药,像派厄翁(俄林波斯神系家族的医生)那样高明。”狐狸嘲笑它:“你的医术那么高明,怎么不治一治自己的脚呢?”蚯蚓听了,羞愧地一头扎进泥土去了。伊索用这个寓言讽刺说大话吹牛的人终究会自取其辱。

蚯蚓当然没有脚,但是它还真有药用价值。蚯蚓体内含地龙素、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自古即入药。中药材中有一味“地龙”,就是某些蚯蚓除去内脏后晒干的“干燥体”。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蚯蚓”气味咸寒、无毒,可治伤寒热结、小便不通、咽喉肿痛、偏正头痛、瘰疬溃烂等症。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说:“乾蚓熬作屑,去蛔虫甚有效。”

最后,引用一段大家熟悉的古文吧。《荀子·劝学》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所以,当你在十字路口徘徊时,沉下心来选择一条路,然后就持之以恒地“掘土”吧,“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愿你终偿所愿。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