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文史 上一版   
下一篇

毛主席评述《红楼梦》的时代意义

□ 吴 祥

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几乎所有的文化名人对文学巨著《红楼梦》都倍加关注,不少人还著书立说,对《红楼梦》进行研究论述,因而产生了一门特殊的学问——红学。像蔡元培、胡适、鲁迅、林语堂、俞平伯、王国维、周汝昌、冯其庸等,都有影响颇大的《红楼梦》研究专著问世。而毛主席作为一代旷世伟人,以其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高度,跳出前人和同时代一般研究者的视角,从政治高度和历史角度,阐发《红楼梦》要义,让《红楼梦》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一部文学巨著应有的功用。

毛主席眼里《红楼梦》的地位

1956年,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中国基本国情,写道:“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在这里,毛主席单单把《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优势和底气之一罗列出来,足见《红楼梦》在毛主席心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由于历史的局限,过去人们长时间把《红楼梦》视为“闲书”甚至“淫书”看待,而作为从旧社会旧法统中走出来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为什么能独具慧眼,将《红楼梦》推崇到前无古人的高度?

首先,毛主席从《红楼梦》自身找到根据。他少年时期就开始反复读《红楼梦》,自己说至少读了五遍,深深读懂了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他才透过纸背,告诉大家:“《红楼梦》不但要当小说看,而且要当历史看。它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和一些索隐派或考据派红学家所不同的是,毛主席没有深究曹雪芹到底写的是哪个家族秘史,而是洞察到他写的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和表里。其次,毛主席从现实革命和建设需要出发,研究和运用了《红楼梦》里卓越的思想和艺术成果。他说:“其实《红楼梦》是部很好的小说,特别是它有极丰富的社会史料。”“看了这本书就懂了什么是地主阶级,什么是封建社会。就明白为什么要推翻它。”正是因为毛主席把《红楼梦》当作了反封建的教材,1954年10月16日,毛主席写下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给中央政治局主要领导以及文艺界有关负责人传阅,掀起全国上下阅读《红楼梦》的高潮,也让现代红学实现新开篇、有了新作为。

毛主席手中《红楼梦》的作用

1934年红军长征途中,毛主席为了减轻行军负担,很多书都丢弃了,但仍保留一部《红楼梦》。有资料说,从那时算起,毛主席在正规场合号召大家读用《红楼梦》达40多次,对《红楼梦》运用几乎达到了面面俱到、出神入化、信手拈来的程度。

政治上。1962年1月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毛主席说:“十八世纪的上半期,就是清朝乾隆时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产生贾宝玉这种不满封建制度的小说人物的时代。乾隆时代,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还是封建社会。这就是出现了大观园里那群小说人物的背景。”此前,在1959年庐山会议的前半段,毛主席专门安排工作人员给每人发了一套《红楼梦》,让大家在会上品读。1961年12月20日,毛主席还在一次会议上,专门讲解了《红楼梦》中“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问题。

军事上。1949年初国民党战败求和,提出以其军队有确实保障为和平谈判的前提。毛主席用《评战犯求和》一文予以驳斥:“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命根是系在颈上的一块石头,国民党的命根是它的军队,怎么好说不保障,或者虽说保障而不确实呢?”1973年12月21日,毛主席接见中央军委会议成员时,对不爱看《红楼梦》的一位将军说:“你没有看,怎么知道是吊膀子?你没有看,就下定语,大概是听什么人说的吧?我说它是部政治小说。他那是把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写出来,真事不能讲,就是政治斗争,这些是掩盖它的。中国古代写得好的是这一部,最好的一部。创作了好多文学语言呢。”听了毛主席的话,这位将军便找来《红楼梦》读,果然更明白了斗争时期好多道理。

内务上。1955年7月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休息期间,毛主席和爱新觉罗·载涛谈话时,指着周总理说:“我是《红楼梦》里的老夫人,不大管事,他才是管家,有什么事可以找他。”此外,1956年到1957年,毛主席多次谈到王熙凤,称赞她是当内务部长的料,非常有战略头脑。他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是古人之言,其人叫王熙凤,又叫凤姐,就是她说的。”

外交上。1957年毛主席去苏联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会议时,借用林黛玉“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这句话,对社会主义阵营空前强大团结,战胜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信心满满,“东风西风论”的大会发言切合了当时东方西方国际形势实际,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赞扬。

哲学上。1959年12月、1960年2月和1964年8月,毛泽东三次和国内著名哲学工作者谈话时都谈到《红楼梦》。毛主席多次背诵《红楼梦》中的“护官符”,强调,“护官符”是《红楼梦》的总纲,旨在说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对立统一关系。毛主席说:《红楼梦》开头说的女娲补天,是曹雪芹的个人理想的展现,他是想补封建制度的天,却无力回天,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哲学上的一个难题。

教育上。1951年秋天毛主席接见湖南教育界人士时说:“应该把青少年的体育运动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依我看来,《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位都不大高明,连吃饭穿衣都让丫头服侍,无论如何是不会革命的。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今天需要的青年是有活力、有热情、有干劲的革命青年。”

艺术上。1938年4月毛主席去延安鲁艺演讲,论述怎样做一个合格的艺术家,他说,一个好的艺术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要有良好的技巧。曹雪芹就是这样的艺术家。现在你们的大观园是全中国,你们这些青年艺术工作者个个都是大观园的贾宝玉或林黛玉,要切实地在这个大观园中生活一番、考察一番。

毛主席对《红楼梦》评述的时代意义

正如毛主席所说,《红楼梦》内容博大精深,有读不尽的意蕴,学不完的知识。涉猎封建架构、典章制度、道德法律、文化教育、宗教信仰、市井民俗、园林建筑、诗词歌赋、医学药理、烹调饮食、服装服饰、游戏娱乐等内容,样样精通,样样可考。读《红楼梦》,就是读一部中国明清时代的百科全书。难怪清朝嘉庆年间诗人得硕亭诗集《京都竹枝词》中一首评《红楼梦》的诗中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在民间广为流传。

就文学经典而言,毛主席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不可谓不热爱,特别是战争年代多次活学活用。然而,在所有这些名著中,毛主席最喜欢的还是《红楼梦》。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艺术感染力强大,《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和世界文学经典,其所传达的人文精神、气韵、智慧、光彩,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特质和文化符号,才让毛主席这样的伟人为之折腰。

今天,我们不妨再读《红楼梦》,通过文化自信与聚变,让这部中华文化集大成之作淬炼出无限光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的智慧与力量。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