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副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腰带山释名

□闫永增

腰带山,位于丰润区东北部,旧称遥黛山,俗称玉带山、御带山,尊称龙祖山。南北走向,属燕山余脉。西插黄昏峪乡中部,北达岩口乡边缘,南、东两面伸入火石营镇境内。东西横贯7千米,南北最宽4.5千米,山体面积24平方千米,主峰海拔648米。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丰润县志》载:“腰带山,县东北五十里,山腰有白石一带,望之隐隐如云气之横,故名。”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丰润县志》载:“每六月大雨,云没其下,山顶红日皎然,故曰腰带也。”清光绪版《畿辅通志》载:“山腰白石绕之,如束带然。”腰带山由此得名。光绪十八年(1892年)《遥黛山望海亭记》碑文云:“丰润县境之东北,岚霏翠远,横接天半,曰遥黛山,亦称腰带山。”

腰带山是丰润境内第一高山,为众山之尊、龙脉之首,故有龙祖山之称。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丰润县志》载:“环丰皆山也。车轴、唐山峙其前,披霞、陈宫枕其后,右鸦鹘、左牛兰,无不毓秀争奇。东北诸峰胜迹尤著,望之巍然而高大者,腰带山也。陟其巅约廿余里,俯视众山,拱列若儿孙焉,是为县龙祖山。”

腰带山体由震旦系灰岩、泥灰岩、白云岩构成。东坡悬崖绝壁、地势险要,西坡、南坡势略舒缓,还乡河绕山之北,整体山脉气势磅礴。山顶最高峰曾建有一座望海寺,初建年代不可考,因其址多次出土开元铜币,故疑为唐代所建,后遭圯毁。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经知县龚彦师、明经李荣乔筹谋议决,在望海寺旧址建造了望海亭,并立《遥黛山望海亭记》碑。碑文由山东盐运使司盐运使、邑人赵国华撰,广西按察使司按察使、邑人张人骏书并篆额。越百余年,望海亭废。碑身断为两截,中间部分残损,但碑额完好,置放于望海寺遗址西侧。今重建望海亭,于2024年8月15日开工,9月14日竣工,并立《重建腰带山望海亭记》碑,碑文由丰润文人刘天昌撰写。新碑置于亭外,修复后的原碑置于亭内。

以山的专名冠名的景色有腰带横云、御带仙境。腰带横云为旧时丰润八景之一,分别取腰带山和横云寺之“腰带”“横云”命名景观,“中有古寺,额曰横云。每天旱,见白云如练,横斜寺西,必有大雨,此腰带横云所由”。御带仙境谷深峰峻,坡坨宛转,奇观竞现,其中聚仙谷(亦称大险沟)规模最大,石房沟建有玉皇庙。

位于腰带山东麓的岩口村,是1938年冀东抗日大暴动的发生地。聚仙谷中的妈妈洞是抗战时期丰滦迁第八区区长张国汉、冀东《救国报》编辑傅惠轩等12位干部战士牺牲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在洞外建立一座12米高的烈士纪念碑。依腰带山,建有腰带山林场、腰带山省级森林公园。明隆庆年间“其顶有路,可通行旅”,今环山水泥路直通山顶,省级公路洪火线直通山脚下。

唐山劳动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冀ICP备08105870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312017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