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立元
文化学者刘绍辉深受儒学文化的浸润,多年来深入探究儒学思想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抱着对孔子的敬仰之情,在数年间寻访了全国现存几十座孔庙,进一步深化对孔学和孔庙的认识和理解,写成了《走向大成——中国孔庙览胜》集孔庙之大全的书籍,读之受益匪浅。
这是一部孔学立体的历史教科书。
孔子在中国文化的地位无人堪比,被毛泽东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进程,因而在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地方建了许多孔庙,以表达对孔子的敬仰之情。因此可以说,这些孔庙就是一座文化地标,一块历史丰碑,泽被后代,传承文化,赓续中华文明。这些孔庙不仅包容了儒家思想、仁学思想,也包含了教育思想。如作者所讲:“在中国建起第一座杏坛,是孔子一生最为重大、最为主要的事情,也是中国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创举,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提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等一系列教育理论,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作者作为一个多年的教育工作者,这是他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刻领悟,也是精准总结。我们很多人对《论语》都熟读过,可是很少有人像作者这样对全国的孔庙几乎尽数瞻仰,立体式阅读孔学,领略建筑风格奇妙。尽管散布全国的这些孔庙体制不一、年代不同,却尽显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孔子的敬仰和尊崇。作者不辞辛苦,走遍全国,尽数观瞻,深刻感悟到在中国5000 多年历史中,孔学对“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这是一部孔庙建筑学的集萃。
孔庙是中国建筑艺术的宝库。各地的孔庙的建筑虽然形制不尽相同,却是各地建筑的精品。多年间,作者瞻仰了无数座惊艳了人世间的孔庙,从南国到北疆,从西北到东北,从大城市到小乡村,从高山之巅到天涯海角,几乎尽数访遍,其不辞辛苦的精神和精湛的摄影技术将这些精妙绝伦的孔庙尽数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赞叹不已。这部书可谓孔庙之大全,更是孔庙之精粹。在此书中,归结出了这些孔庙的不同风格,让我们领略这些孔庙的独特之处。如介绍各地孔庙的标题尽显其迥异:曲阜孔庙:“三孔”悠悠树范本;北京孔庙:国家祭孔最高格;衢州孔家:第二圣地称南宗;德阳文庙:独一无二礼乐亭;资中文庙:五绝一奇领风骚;哈尔滨文庙:十一开间大成殿;德庆学宫:岭南建筑现奇观;正定文庙:现存最早大成殿;建水文庙:南方最大的孔庙;通州三教庙:三教并存古建群。书中对这些独特之处在文中进行了悉数介绍:如最大的“哈尔滨文庙大成殿是重檐庑殿顶式,金龙和玺彩画,顶覆黄色琉璃瓦,其格局可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相媲美。其面阔11间,在文庙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超过了曲阜孔庙大成殿面阔9间的规格。”如最小的“万泉文庙,让人过目不忘。这是黄河之滨、黄土高原上一个废弃的古县城的遗存,如今只是一个乡所在,但文庙保存之完整,院内七棵苍劲的古柏,让人感叹世事之沧桑,岁月之静好。”还有“安顺文庙的石雕让人叫绝,惊叹工艺之高超,贵阳孔学堂汉唐风格之大气令人叹服。”
这是一部孔庙的美学描画。
这部书不仅对各地的孔庙拍摄之精美,而且还用优美的文字进行悉数介绍,是一部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美学读本,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给人以多样的审美畅意。它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容量、深度的哲学质量,还有深刻的美学含量。这表现了作者比较自觉的美学追求,他以美情、美意、美色来构筑这部书的美学境界,体现着其创作的艺术风格。如在《建水文庙:南方最大的孔庙》中,作者先是以充满诗性的笔法介绍这座庙宇的格局:“建水文庙仿照曲阜孔庙的格局建造,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宫殿式,纵深达625米,共分7进空间。步入大门为肃穆的‘太和元气’坊,迎面为 40 多亩水面的‘学海’(泮池),池中建有思乐亭,左右有‘礼门’和‘义路’石牌坊。泮池,使人领略到‘山静水流开画境,莺飞鱼跃悟天机’的意境,更感悟到清代滇南著名文人尹壮图‘天下至深为学海,世界无底只书囊’的深邃。”然后再用生动形象的笔触介绍庙宇的自然环境:“整座庙宇,一片翠绿,古木萧森,庄严肃穆。松、柏、竹、柳,千姿百态,各种花卉争妍斗艳,四季飘香。院内有两株共生树,数百年来,紧紧缠在一起,一株柏树,一株榕树,当地人戏称‘万将军抱白小姐’,时值五月,凤凰花盛开,开得像火一样热烈、生机勃发。”写得文采焕然,诗意盎然,美感流溢,寥寥数语气韵生动,传神写意,可谓写景如在眼前。书中对所有孔庙的介绍无一不是这样简洁传神,如《桐城文庙:“美的旋律”辽金凤》中这样介绍:“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总面积425平方米,高达17米,是一座以斗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大殿式建筑。大殿采用拼柱、拼梁营造工艺,七架四柱,柱梁简洁,步架匀称。方砖墁地,平底天花中高三层方形藻井,殿顶铺青灰小瓦和筒瓦,飞檐翘角,悬挂风铎,整个大成殿高大、宏伟、壮观,在古建筑中属精品之作。”文笔简洁,并配置精美的摄影图景,读之抑扬顿挫,观之赏心悦目。
这部书的写作成功是三种技艺的合成,可谓“三结合”。一是作者的“走工”。有人称报告文学是“三分写七分走”,作者何尝不是如此。他用数年时间几乎走遍全国孔庙,其辛苦不言而喻。其次是摄影技术。作者是摄影家,此前出过几本摄影集,摄影技术十分了得。再次是笔墨功夫。作者是作家,少年之时就发表作品,如今老而弥坚,笔法愈加老道。我们阅读此书,不禁为之赞叹。